话剧《语文课》:在剧场上一堂别致“语文课”
2014-07-03 10:46:04 来源:汉网
来源:搜狐娱乐
 
铅笔、橡皮、语文书,听写、提问、做卷子,上课、考试、留作业……日前,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7名演员带领现场观众,完成了一堂别致的“语文课”。
 
这堂温馨怀旧的“语文课”,是沉寂近两年的导演黄盈的新作。黄盈说:“我们的冒险是严肃认真的,就像语文课一样,虽然带着大家玩着笑着,但也在引发思考,促进我们成长。”
 
看《语文课》的观众真的乐在其中,他们沉浸于这一堂带他们重回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语文课”,他们兴致勃勃地跟着演员复习偏旁部首、重温课文分段甚至和演员一起背诵古文。剧场内极强的游戏感无疑让黄盈轻松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于是,不仅17场的演出票早早售罄,还进行了加演。这一次,黄盈的冒险成功了。
 
剧场变课堂,文章纳古今
 
话剧《语文课》将舞台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课堂,黑板、水蓝色墙围、从剧场顶棚吊下来的白炽灯、漆成黄色的木门都营造出熟悉的教室环境。
 
当然,“语文书”必不可少。演出开始时,就像新学期开学时一样,观众都能领到一本新书。这是剧组特制的语文课本,参照人教社语文教材的封面设计,简洁淡雅,里面的内容别有洞天。《乌鸦喝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曹刿论战》……几十页的内容,包含了“70后”和“80后”从小学到中学的很多耳熟能详的课文。
 
题材引共鸣,怀旧滋味多
 
7位演员,110分钟,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回顾……黄盈说,《语文课》的创作就是想探究“我们是如何从一个四处瞎逛的小孩子变成今天的自己的”。
 
7位演员在剧中都用了自己的本名,从小学一年级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演起,有人稳重,有人调皮,有人乖巧。随着演出的进行,在不同的故事里,每个人忽而是学生,忽而是老师,忽而是跟观众讲故事或者互动的演员。这种跳进跳出很频繁,演员的状态也并不像常规戏剧中那么紧绷。“如果他们长时间假定性化身为一个人物的话,不利于把剧场变成课堂。”黄盈说,“所以我希望他们更加自由,叙述和表演能够随时组接,主要是把事情讲清楚,而不用太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化身为另外一个人物。”
 
演员会在演出中讲述一些跟语文课有关的故事。一位演员分享自己对朱自清《背影》的感受:学课文时并没真正理解其中的父爱,直到高考那天,进场之前父亲非要给她买瓶水,她看着父亲的背影,虽然不胖,也没有穿深青色棉袍,但他的背影仿佛跟课文里写的一模一样。这些故事有些是演员自己的,有些是他们身边朋友的,黄盈没有对其进行艺术处理。特意加强事情本身的戏剧性,他觉得没有必要。
 
听说读写答,观众变学生
 
剧场里每一个观众都变成了一个“学生”。观众起初对于这样的互动形式还稍显紧张,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的互动热情也越发高涨。当台下的观众在演员的带领下,共同朗读“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时,朗朗的读书声让剧场成了“课堂”。在“听写”环节,台上的演员以游戏的方式考观众“笔画”,台下200多名观众都认真地拿笔答卷,“考试”结束后,剧场也响起了一片考试结束的欢笑声。该剧的结尾,演员为观众留了一道作文题,并希望观众能将这份家庭作业收藏起来,作为这堂“语文课”的收获。
 
“正襟危坐地讲一个故事,非要讲出一个道理,这对于语文课来说好像不是很合适,不如把自由还给观众。”黄盈谈到,上学时之所以有些同学不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课堂给出了太多标准答案,你必须按照固定的要求去理解。“当我们排《语文课》时,如果也只是把我们认为对的东西说出来的话,可能也会带给大家同样的感受。”所以他决定弱化戏剧叙事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从温习汉字到分享生活经历,让观众回忆自己的语文课,找到最初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感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