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丰台区中小学歌剧艺术选修课启动仪式现场 高尚摄 |
国家大剧院丰台区中小学歌剧艺术选修课启动仪式现场 高尚摄 |
国家大剧院丰台区中小学歌剧艺术选修课启动仪式现场 高尚摄 |
国家大剧院丰台区中小学歌剧艺术选修课启动仪式现场 高尚摄 |
4月29日,丰台十二中,一堂别开生面的歌剧艺术课正式开讲!不同于一般的歌剧讲座,这堂课策划的可谓极具新意和亮点,不仅邀来央视名嘴白岩松生动串讲,更有多位青年艺术家现场演示,还专门设计了让学生互动体验的精彩环节,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丝毫没有令孩子们感到冗长,艰深和乏味,相反却让他们有几分意犹未尽。
这正是国家大剧院将艺术普及教育“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一堂公开示范课,也是大剧院开始在校园中推行歌剧艺术选修课的启动仪式。据悉,从今年5月起,这样的歌剧艺术课将在丰台区30所中小学全面铺开。这意味着,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的大剧院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再出重拳,又一次迈出了颇具创新意味与探索精神的重要一步。
歌剧进书包 明星当老师
将艺术普及“植入”课程设计
对于此次在丰台区中小学大力推行歌剧艺术选修课的做法,国家大剧院方面将之形象的比喻为“歌剧进书包”。不同于大剧院以往开展的“歌剧进校园”,“歌剧进课堂”系列活动,“歌剧进书包”是一套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并配备阵容“豪华”的专业“老师团”,从前期课程设计,课表设置,课件制作到中期的开课教学,再到后期的课程监控,效果评估,都由大剧院主导完成。
大剧院负责“歌剧进书包”项目的康宁介绍,这一系列歌剧艺术课由理论课、讨论课、拓展课、实践课四个板块构成,理论课普及最基础的歌剧入门知识,解决“ABC”的问题;讨论课让孩子们课下大量阅读学习,课上展示、交流、碰撞;拓展课主要依托音乐游戏、互动工作坊等新颖形式,寓教于乐,创造轻松愉悦的艺术学习体验;实践课节则是通过学唱和排演歌剧片段,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歌剧中的主角。康宁表示:“这一整套的课程设计非常精细,每堂课的主题与名称,每节课选取的歌剧教学案例,每堂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邀请哪位艺术家做讲师,所有这些都一遍一遍研究,一遍一遍推敲,一遍一遍征询专家意见,甚至一遍一遍推翻重来。大剧院不是请来人讲课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为他们做好了每节课的详细教案。”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剧院在课程设计中有意缩小了理论课的比重,而让讨论课、拓展课、实践课在教学中唱起了主角。
除了精彩的课程设计,“歌剧进书包”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创建了一支阵容强大的“明星老师团”。他们有的是资深声乐教育家,如黄小曼;有的是舞台一线的歌唱家,如戴玉强、魏松、张立萍;有的是业内举足轻重的艺术评论人,如周黎明、王纪宴;还有的则是作为高段位歌剧发烧友的跨界名人,如于丹、张越等。据大剧院方透露,目前参与此项活动的明星讲师已达50余人,由国家大剧院统一颁发聘书,根据教学效果实行一年一聘。康宁表示:“针对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的需求和特点,我们选择的明星讲师并不单纯追求其知名度,而更看重他们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的经验与优势,表达是否生动,思路是否鲜活,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是否有想法、有趣味,这些才是考量的重点。对一些首次合作的艺术家,大剧院还安排了专门的试讲,确保挑选出的每一位老师都能让孩子们接受和喜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4月29日丰台十二中示范课的串讲人白岩松,本身也正是明星老师团中的一员,作为资深歌剧发烧友的他,今年5月也将从电视名嘴变身“孩子王”,走进校园,走上歌剧讲台。
1个试点区 30所示范校
艺术“滴灌工程”折射剧院大梦想
此次国家大剧院“歌剧进书包”活动,以丰台区为试点,在丰台30所中小学展开。对于此次与国家大剧院的牵手,丰台区教委副主任钟灵颇有感慨:“没有艺术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如今普通学校教师所提供的艺术教育却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美育教育的需求,国家大剧院这一次将艺术教育进行课程化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在艺术家的引领下边学习,边欣赏,边实践,这一做法非常具有远见卓识,也确实做了一件学校想为而无力为之的实事儿。这也是我们与大剧院在最初接洽时一拍即合的原因”。
实际上,此次“歌剧进书包”活动并非国家大剧院偶然间的临时起意,这背后是大剧院多年来始终在推行的艺术“滴灌工程”。所谓滴灌,是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特色的一个形象比喻,用院长陈平的话说:“它不是即兴的、短暂的、小范围的,而是有计划、可持续,全面覆盖的。”从开幕至今,大剧院每年都从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万“反哺”到艺术普及教育领域,艺术普及教育已经成为了与演出齐头并进的另一条运营主线。这其中,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普及教育更是重头戏。几年来,国家大剧院面向孩子们开展的各类艺术普及活动,可谓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但难能可贵的是,大剧院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具体活动的策划层面,而是一直在探索着艺术普及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歌剧基地校”点燃星星之火
“歌剧进书包”扎根更深,落地更实
早在2011年,国家大剧院就率先在东城区23所中小学挂牌建立“歌剧基地校”,开创剧院与学校联手推广歌剧艺术的新路子。短短三年,“基地校”辐射范围扩至西城,朝阳、丰台、海淀,数量激增到了150所,今年更是有望突破200所。迄今为止,大剧院已为各个“歌剧基地校”举办艺术教育活动近千场,惠及师生约2万人次,“歌剧基地校”也成了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年中,基地校的孩子们不仅能够走进剧院观摩歌剧彩排,探秘后台制景,还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歌剧制作的部分环节之中。日坛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受邀为歌剧《假面舞会》绘制剧中的假面,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国际大导乌戈•德•安纳深深折服; 166中学合唱团的一众男生被选中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了歌剧《纳布科》的排练,有机会和世界三大男高之一的多明戈大师同台飚戏;171中学的童声合唱团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大剧院舞台上的“常客”,先后参演《卡门》、《西施》、《山村女教师》等多部歌剧的演出,成为了一支颇受瞩目的“明星小分队”。
在向歌剧基地校的孩子们敞开大门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针对每个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社团的特点,给各学校“开小灶”,为不同学校量身打造不同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实现了艺术普及教育的“私人定制”。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的学校声乐合唱教育做的比较突出,我们就邀请声乐教育家或著名歌唱家为他们奉上高品质的大师课;有的学校管弦乐团搞得有模有样,我们就牵线搭桥,组织国内知名乐团与他们交流互动。在歌剧观摩方面,新挂牌的基地校从《茶花女》、《图兰朵》等耳熟能详的剧目入门,一些稍有基础的基地校则逐步安排欣赏《纳布科》、《漂泊的荷兰人》等相对“高段位”的作品。总之,大剧院会针对不同学校进行有区别的策划,有意识的引导。”
大剧院方面表示,基地校方面的反应也经历了由冷到热的“慢热”过程,最初很多学校认为歌剧对于孩子过于艰深,但几年的尝试下来,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歌剧彩排观摩一般都不得不安排在晚上,结束往往在深夜11点左右,有时还经常赶上期中、期末考试,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非常乐于参与。最初我们的一场观摩活动能招募到的学生只有一百余人,现在则可以达到近千人的规模。”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
现如今,“歌剧进书包”正是大剧院在“歌剧基地校”基础上又一次深度“试水”,此次丰台区所选的30所示范校全部在大剧院基地校范畴之内。将艺术普及教育直接“植入”青少年的日常课程设计,这意味着国家大剧院在歌剧普及推广方面扎根更深,落地更实。之所以再度拿歌剧“开刀”,国家大剧院也有着审慎和成熟的考虑。“歌剧是最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涵盖音乐、文学、声乐、舞蹈、美术等方方面面,最宜与当今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接轨;而且,歌剧也一直是国家大剧院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连续多年歌剧节的举办,几十部自制歌剧的制作出品,使得大剧院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在孩子们中间普及推广歌剧艺术,我们很有信心!”国家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表示。
滴灌工程,水滴石穿。恰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国家大剧院开幕第一年参与某次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时所说的:“做艺术普及教育推广工作,就像一个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获,可收获一定在。”6年过去了,国家大剧院所坚持的艺术“滴灌工程”已经润物有声,开花结果。院长陈平认为:“一个孩子、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进过一次剧院,没有听过一场歌剧或者交响乐音乐会,他的人生是有遗憾的,滴灌工程就是要一棵苗一棵苗的栽培、一个娃一个娃的培养,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教育正是要从青少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