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季姆-列宾(资料图)
自从2008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次登台后,瓦季姆·列宾有足足6年不曾涉足过这块舞台。
上周,这位过去20年俄罗斯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重返北京。在带来柴可夫斯基(2011年)、西贝柳斯(2012)的协奏曲后,这次他带来了更具挑战性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对小提琴家而言,这部作品几乎是舞台上最具杀伤力的协奏曲,虽然它既雄浑、甜美,又具有幻想性,但技巧深藏不露,对肌肉耐力的挑战持久不断,必须保证全面的音乐修养才能通过考验。在过去几年的内地音乐厅里,克里斯蒂安·泰茨拉夫、黄蒙拉、吕思清等都曾遭其“暗算”,只有丹尼尔·霍普幸免,而能降服者似乎唯有德国小提琴家齐默尔曼。
协奏曲引子之后,列宾开宗明义的炫技片段似乎已能够预示他在全曲中的表现——音准不够稳定,换弓也不够清晰,乐句格局流于狭小,特别是他在向高音区爬行的过程中总是穿插着令人不悦的杂音,减损了勃拉姆斯那部分极为甜美的音乐。列宾演奏的海菲茨版华彩则勉强过关,但他在柔板乐章不幸地辜负了独奏双簧管营造的美好气氛。火热喧闹的末乐章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掩饰作用,但效果也绝对有限。其后,列宾以即兴的方式加演了帕格尼尼的《威尼斯狂欢节》,才让人回忆起他作为一名一线演奏家应有的水准。
虽然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高调宣传了这位大牌演奏家,但其表现远不如期待已成事实。话说回来,吕嘉不愧为一名出色的协奏曲指挥家,他的勃拉姆斯不是厚重的传统风格,他手下的大剧院管弦乐团轻盈紧凑,在极富交响性的乐段中又绝不缺少能量。首席双簧管在柔板乐章优异的表现则促成了整个勃拉姆斯协奏曲中最动人的瞬间。
回顾上半场,吕嘉手下的青年近卫军把德沃夏克《第六交响曲》这首冷门之作演绎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青春气息十足,又有着平衡的音响和清晰的步调,包括热情爽朗的第一乐章、极富涵养的柔板以及一首充满捷克民间“富里安特”节奏的谐谑曲。吕嘉带领乐团鲜明地刻画着这些音乐形象,让人不免感慨这样的演奏着实应该出现在下半场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