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艺术团香港行演出 在“土戏台”里唱大戏
2014-01-27 11:54:24 来源:

1月20日晚,梅花奖艺术团香港行的最后一场演出——越剧折子戏专场在西九大戏棚落下帷幕。当演员站在台口谢幕时,现场近800名观众纷纷涌到台前,久久不肯离去。连日来,来自内地的朵朵“梅花”在香港精彩绽放,京剧、昆曲、多剧种和越剧四个折子戏专场,让香港戏迷过足了瘾。“四个专场的票我都提前预订了,每场演出我都没有错过,实在是太精彩了,好久没看到这么高规格的演出了。 ”从事文字工作的香港观众梁玉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如今的香港粤剧多为才子佳人戏,受题材限制,功架变得越来越少,这次交流看到了很多高难度的武戏表演,大开眼界。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给人一向的感觉是时尚前卫、商业味浓。不过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告诉记者,现代化、国际化的香港还有另外一面,即便到现在,它依然保有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村落里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在不同的民间节日会请戏班唱大戏祭神灵,这就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粤剧的演出空间。在剧场没有档期的时候,搭个戏棚还可以举办传统演出。茹国烈表示,戏棚是香港人传统文化生活的宝贵遗产。它是传统的粤剧演出模式,这种演出生态和剧院演出生态是平衡的。

大戏棚,可上溯至北宋时期的勾栏、瓦舍和舞亭。春节在即,香港搭起了中国最传统的大戏棚。走进大戏棚,高尖的棚顶,纵横交错的竹结构,微斜的观众席,氛围亲近、自然、传统。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举办、每年一届的西九大戏棚已成功举办三届,主旨是推广粤剧文化。今年的西九大戏棚,从内地和香港戏曲名家的舞台表演,到各种戏曲数字电影的展映,再到戏剧讲座和粤剧新星展演……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西九大戏棚既为下一代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将于2017年完工的中国戏曲中心预先培育了观众群。

“河北有席棚,香港有竹棚,戏棚自古就是中国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豪华的大剧院越建越多,很多人却渐渐淡忘了陪伴戏曲一起成长、陪伴老百姓一起度过各种欢乐节庆的戏棚。 ”这次前来演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裴艳玲表示,戏棚演出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它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见真章的,很高兴看到时尚、现代的香港还能保持这样的传统,并将它创新、发扬。没有了戏剧院里那些“高、精、尖”的舞台设备,演员上台全凭一身功夫,观众和你亲不亲,你自己身上灵不灵,一眼看过去,遮都遮不住。“无论时代怎么变,文化传统要小心守护,那是我们的根。 ”裴艳玲说。

“西九大戏棚的演出形式,使我们有一种回归‘土戏台’的感觉,但这绝不仅仅是‘土戏台’简单的再现,而是成立戏曲中心的一种预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选择。 ”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梅花奖艺术团团长季国平表示,当今时代,戏曲不再是娱乐的中心,然而,这不能说明戏曲就僵化了。戏曲不应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而应是动态发展的。2017年香港将建成的中国戏曲中心,更像是对传统习俗“过大年逛庙会唱大戏”的一种承袭,是传统理念的现代转型,是现代社会对传统大戏棚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核依然是戏棚精神,是带有现代意味的“土戏台” 。这充分表现了香港的城市品格,它不仅是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还可以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重镇。

戏曲的演出不同于影视产品,不是流水线作业、批量复制生产,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再创作,是观众和演员真实、直接、感性、及时的交流互动,其精神层面的享受与影视艺术完全不同。季国平表示,我们更应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来资助“人的表演” 。“我们要让戏剧广接地气,深入到老百姓中去,这需要系统的推销模式与运作手段,需要专门的团队来操作。西九大戏棚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参照,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艺术多赢的同时,使得古老的传统艺术样式更好地在当代弘扬和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