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丽主演《马昭仪》 |
昨晚,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新近排演的由李瑞环同志改编的《马昭仪》在海河剧院火爆上演。这是今年4月份海河剧院开业以来的第186场演出。在文化娱乐形式多元化的今天,由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管理的海河剧院以每年不低于200场演出的成绩,闯出了一条剧团发展、剧院繁荣、观众买账的创新之路,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昨晚,卫津河畔的海河剧院灯火辉煌,剧场内高朋满座、掌声不断,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新近排演的由李瑞环同志改编的《马昭仪》正在这里上演。这是今年4月份海河剧院开业以来的第186场演出。开业仅仅7个多月,海河剧院就以丰富的演出令津京冀的戏迷慕名而来,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在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由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管理的海河剧院为何能打破“戏曲院团不演不赔、演了更赔”的怪圈,以海河剧院大小两个剧场每年不低于200场演出的成绩,闯出了一条剧团发展、剧院繁荣、观众买账的创新之路,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近日,记者走进海河剧院,一探究竟。
“去海河剧院”成了戏迷的口头禅
冯大娘是个评剧迷,自从位于交通便利之处的海河剧院开业,可把她乐坏了,“儿子每次都开车送我去剧院,海河剧院这院子宽敞啊,停车和上下车也方便,那椅子还倍儿舒服!”位于南开区卫津南路与复康路交口的海河剧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地上地下共400余车位,内部有950个座位的大剧场和217个座位的小剧场,设施先进,音响设备堪称一流。
每当华灯初上,剧院门前就已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剧场内丝竹鼓乐之声不绝于耳。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市场总监孟中华说:“海河剧院有着优质的硬件设施,我们只要动脑子、下功夫,备足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就能让剧团、剧场、市场良性循环起来。”
现在,“去海河剧院听戏”已成为不少戏迷的口头禅。尤其是白派剧团在京津两地都有很多忠实戏迷,临近演出时他们常带着一箱一箱的水果到后台,嘱咐演员们多吃水果别上火,爱护演员犹如亲人,观众与剧团的情谊可见一斑,剧团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戏好”是一座剧院的金字招牌
戏迷喜欢你了、迷上你了,就会主动掏钱看你的戏,说到底,“戏好”才是一座剧院的金字招牌。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评剧白派第四代优秀传人王冠丽告诉记者:“我们根据观众需求排好戏。比如说老年人偏爱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中青年喜好故事性强与舞台美的。剧团要有品牌意识,拴住‘角儿’,壮大品牌。我们相信,有好‘角儿’、有好戏,市场就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继承传统、丰富剧目、奉献好戏,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对观众的报答。”
白派剧团的优秀保留剧目和新排练的剧目,如新编古装剧《韩玉娘》《马昭仪》,加工整理的传统戏《秦香莲》《回杯记》《于公案》,以及“海河情王冠丽评剧京韵大鼓演唱会”、“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等,均在海河剧院首演。白派的忠实戏迷从各地赶来,一睹名角名戏的风采。好戏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播了民族艺术,在彰显天津地域文化特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把海河剧院经营好,剧团采取多种措施,把“好戏”引进来。王冠丽说:“刚建团前三年我们着重的是白派艺术的品牌树立,今年初陆续推出了刘派、爱派等多个流派的新人与剧目,旨在丰富壮大剧团实力,丰富演出内容,满足观众欣赏口味。我们不仅演出优秀传统戏和李瑞环同志改编剧目,还联袂兄弟剧种,同台献艺,观众身不离席,即可欣赏多个剧种的‘戏核’,实践证明观众是欢迎这种形式的。现在各剧种戏曲演出团体都在各想高招,这样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借力,共谋戏曲艺术发展。”
海河剧院除了在大剧场经常上演大型剧目外,还利用每周公休日下午时间在小剧场举办折子戏专场演出,并先后为该团不同风格流派的著名演员王文涛、王杰、赵如意、王云珠、施立红等举办个人演唱会,赢得了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除了白派剧团自身演出外,还同本市和外地表演艺术团体横向联合,同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北方曲艺学校和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同台上演京剧、评剧、昆曲、黄梅戏、鼓曲、相声等节目。不同剧(曲)种联袂献艺。他们还引进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在海河剧院上演了《宝莲灯》、《白蛇传》、《柜中缘》、《杜十娘》、《大登殿》等优秀剧目,丰富了天津戏剧舞台,使老百姓不出津门就能欣赏到优良品质的戏。
文化惠民从降低成本开始
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扭转有戏看却因高票价而看不起的局面,降低票价,文化惠民先从源头——生产成本抓起。剧团坚持降低生产成本、抵制铺张浪费的原则排戏、演戏。孟中华算了一笔账:“排演新剧目时,无论是布景还是服装,都不追求‘大制作’,本来‘一桌二椅’的戏曲舞台艺术规律也不适合大制作,有的布景我们自己画,团队也很精干。像《临江驿》《锔碗丁》等老戏,一个剧目只5万元左右,新排演的《马昭仪》由于需要的新靠、新蟒较多,花了20多万元,省出来的钱用来降票价惠民、培育市场。演出要想接地气、平民化,就得让老百姓既有戏看,也看得起戏;演出低成本,高收益,演员演出积极性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彻底打破‘不演不赔、演了更赔’的恶性循环。”
多元营销,想办法把观众请进剧院
为了盘活市场,海河剧院建立了新的营销机制,要想产销对接,不仅在“产”字上做足功课,也要在“销”字上做足文章,想方设法把戏迷请进剧场看戏。
白派剧团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合作,在小剧场建立“评剧沙龙”,经常举办评剧大家唱节目,吸引评剧戏迷参与,扩大了观众群。
结合地方戏曲的观众对象,剧院有针对性地深入社区、养老院、老年大学等中老年观众集聚点,宣传介绍演出剧目与演员特点,实行优惠低价票,千方百计把观众请进剧场。
海河剧院还通过观众会员制,发行文化惠民卡,每张卡按照不同金额,每年廉价观赏若干出戏,最低的200元面额,全年可刷卡看13场戏,而500元面额的惠民卡则可看50场戏,平均每场才10元钱。这种既方便又实惠的刷卡购票方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每场演出均上座八九成以上。刚刚成为会员的蒋女士告诉记者:“请朋友来看戏都刷一张卡,平均一个人才花10块钱,既合适又方便。”
孟中华说:“这么好的观众基础,增加了我们继续开拓市场的信心,目前正在筹备拓展演出范围,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排民间戏法、魔术、鼓曲等专场演出,以增强天津文化底蕴。还策划与旅游部门合作,利用海河剧院的优越条件开展文化旅游项目,使外地游客能充分感受天津的文化气息,为建设美丽天津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