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
剧照 |
剧照 |
明镜映照 水漫舞台 林怀民问鼎国际舞坛之作
创作于1998年《水月》是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震惊欧洲的成名之作,国际媒体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虽然时隔六年未演,但去年《水月》在台北重演时,演出票一天旋即售完,反响热烈。迄今为止,全球演出已达164场,曾让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观众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纽约时报选为2003年最佳舞作;这支舞在悉尼奥林匹克艺术节、法国里昂双年国际舞蹈节等重要艺术节里也都被当地媒体选为“年度最佳节目”及“最佳编导”。
今年8月31日至9月4日,《水月》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五场。原计划仅演出四场的《水月》一经开票票房表现便势如破竹,提前两个月全部场次票张均告售罄,促使主办方于8月31日加演一场。更值得一提的是,《水月》之约也许是“后会无期”!云门的习惯是“不会重演”,从2009年《行草》开始,每次带给上海观众的作品都不一样,即将在秋天上演的《水月》,爱舞之人,切勿错过!
太极与巴赫交融的诗意之作
《水月》的创作汲取了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灵感,根据“太极导引”为动作基础发展成形,以巴赫《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入舞;舞台上流水潺潺,明镜辉映,舞者如花绽放;纯粹空灵的境界,使观众惊动,神往,沉醉。
林怀民回忆起90年代云门舞者身体训练的变化:“舞者从小的训练是西方的芭蕾和现代舞,云门的训练则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导引、静坐、拳术、书法为重心,忽然间让他们接受传统的蹲马步训练,老实讲吃不消。我鼓励他们尝试,让身体跟地板接近,呼吸吐纳,就像写毛笔字,都是婉转的。做了这些训练以后,舞者身上忽然多了很多种语言,我决定用这种身体编舞、拿这些语言来编舞,于是就有了水月。”《水月》是讲求呼吸的舞作,最高境界是台上舞者以有机的肉体与台下观众交流,彼此声息融合一体。当初挑选西方古典乐经典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慢板乐章入舞时,林怀民特别选择米夏麦斯基(Mischa Maisky)版本,因为“演奏缓慢而内在深沉,成全了舞者各种延展与下蹲的动作”。在气息相通的基础上,东方舞作与西方古典乐竟有了水乳交融的完美呈现。美学大师蒋勋老师为《水月》撰文写道:“舞台上舞者的身体如花一般绽放,身体的圆熟饱满,动作准确而又轻松,使观者彷佛静观一朵花开,有多种婉转、丰富而且细致。在《水月》中,看到的是“人”,是舞者,是在现实中爱过、恨过、纠缠过的种种牵扯,聚合与离散,彼此都有不可解的各式各样的缘分。看《水月》,其实可能看到的都是自己,种种繁华,与种种看尽繁华之后,舍此身外,别无他想的清明。”
水温40度 舞者如花般绽放
为呈现镜花水月意象,林怀民透露,那些年常常在巡回演出的旅行中编舞,舞台上的镜面设计是当年在德国慕尼黑街道漫步所获得的灵感。每次演出都要使用将近2吨半、出水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上的水。幕启时,灯光投射出一位白裤系腰的男舞者站在勾画白色水纹的黑地板上。舞台形象与舞者同时也倒映在半空中的巨型镜面中。随着舞蹈的进行,舞台背景时而露出方形明镜,显现如梦似幻的舞影。舞蹈下半段,潺潺流水漫满舞台,映出白衫舞者的倒影。尾声中,舞台亮出顶天立地的镜墙,映照舞者,也映照水中的舞影。“水光潋潋,对影成三人”正是《水月》终结的写照,也淋漓表现《水月》虚实相映的主题。观众将在大提琴乐音淌泄、水流淹漫的舞台上,看见黑白映照如梦似幻,舞者拧转柔美的身体,饱满圆熟的肢体缓慢推移,悠远静谧,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