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在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中,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和新版沪剧《雷雨》,从创作理念上看,风格差异明显,一是“新”(概念),一是“老”(经典);从舞台呈现上看,《江南好人》突出在实验性,《雷雨》则是中规中矩。我看后都很振奋,因为我看到了中生代演员的逐渐成熟和进步,以及两位“女”主角对经典的敬畏和实现自我突破的不懈追求。我们的戏曲舞台,正需要多多涌现这样尊重经典又敢于创新的演员,只有这样,戏曲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多种娱乐方式的包围与挑战中,艰难突围,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继续发扬下去。
《江南好人》和《雷雨》都是由经典剧目改编而来。相比后者,《江南好人》的改编更曲折些,它是把取材自中国的荒诞戏剧《四川好人》重新包装为中国“传统”戏曲,同时吸收了评弹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在音乐、舞美、表演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传统的越剧,因而具有了鲜明的跨界特色,它的“新概念”首先体现于此。但是越剧(其实也是戏曲)表演的虚拟性、抒情性以及“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特征没有变,实验性的外包装之下,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推动剧情、展现主题的表现手法也没有变,越剧自身的婉约特点不仅没有被冲淡,反而在多种外来元素的烘托下得到了加强。换言之,它仍是越剧,是把传统越剧注重意境、重情节演绎的特点发挥到了更高的境界,把关注点转向了对人心、灵魂的拷问。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对于主演茅威涛来说,其实不是第一次。她在《孔乙己》《寒情》《藏》等作品中,已经在有意识地尝试题材的拓宽和角色的突破。这一次则向前迈出了更大一步。女主角沈黛是她从艺以来第一个女性角色。在一个剧目中同时扮演一生一旦两个角色,而且人物性格迥异,无论是以本行应工,还是反串,对演员都是很大的考验。茅威涛在不同行当的两个角色之间顺利切换,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过渡自然,表演细腻,展现了一个成熟演员的艺术素养,她的表演没有过度夸张的肢体语言,也没有脱离人物的“炫技”表演,唱念做表,紧扣剧情与人物,有层次有张力地刻画出了易容前后的沈黛和隋达复杂的情感世界。
茅善玉主演的沪剧《雷雨》表现出上海沪剧院对经典剧目改编上的创新与突破。新版《雷雨》强化了音乐的作用,更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与展现,同时,主演吸收了民歌和歌剧的发声方法,使得这个作品在向“传统”回归(相比于此前话剧方言剧的特色而言)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把形式上的美和内涵的丰富结合得更紧密。茅善玉的善唱是公认的,在《雷雨》中,唱腔设置比较密集,充分发挥了她在演唱方面的优势,展示了沪剧以及她自身的演唱特色,听来非常过瘾。在表演方面,茅善玉在细节的设计与运用上,外化了繁漪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在平静的外表掩盖下的压抑情感,给人以“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茅善玉版《雷雨》对经典的回归,采取的是与《江南好人》不同的方式,它让作品的戏曲性(本土性)更突出,用更为鲜明的地域特色来展现剧种特色,同时充分考虑到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让唱更婉转,让舞台更精美,借助美的外在形式,展现“爱”这一永恒的主题。这种尊重经典、推动经典不断发展的精神,值得同行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