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道情传承人叶英盛 为道情传承而乐此不疲
2014-01-27 11:54:20 来源:
叶英盛
叶英盛


  道情是一种以唱为主、说表为辅的曲艺表演艺术,它的起源与道教宣传手段“道歌”关系密切,可追溯至唐宋。清朝、民国时期,道情艺术已十分流行,在江南浙中地区尤为兴盛,八婺地区的道情被统称为金华道情。2008年,由金华与义乌联合申报的金华道情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次年,叶英盛被命名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年近七旬的叶英盛仍时常出现在各类文艺演出场合,为人们表演地道的金华道情。

  偷师自学走上卖艺之路

  平日里,喜欢道情的观众常常亲切地称叶英盛为“老叶”。老叶的童年很苦,自小父母早亡,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睡觉都没有像样的床铺和被褥,而且经常挨饿,在村里人的资助下他才上了4年的小学。他一直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在他11岁那年机会出现了。

  当时义乌道情艺人很多,经常在各村走动卖艺。一次,一位盲艺人来到叶英盛所在的村中表演《玉如意》,那是他第一次听道情,也就是在那时他迷上了道情。他看见艺人的表演极受欢迎而且收入颇丰,便灵机一动,想自己也试着说说看。于是他便在心里默记情节,在表演间隙主动牵着艺人上厕所,以此换得艺人对他的一些点拨。而后他就地取材,用竹子做了两根简陋的简板,第二天他便到邻乡“撂地”,凭借记忆,依样画葫芦进行表演。当时道情艺人多为盲人,观众看到这么一个小孩表演,倒也十分喜欢,一场演出下来叶英盛进账不少。尝到甜头的他,便继续一边偷学其他艺人的段子,一边卖艺,由此开启了他的演艺之路。

  江湖卖艺讲究师承,于是叶英盛拜了艺人吴九妹当挂名师父,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道情艺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父对他给予指点,但当地大量的民间艺人又都是他的师父,他一边偷学模仿一边琢磨练习,逐步提高了自己的道情表演技艺。

  在长期的实践中,老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声腔高亢、吐字清晰、唱词流利、富有浓郁的地域特点,而且他还会模仿各种声腔与自然音效。

  从田间巷陌到剧院舞台

  随着老叶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金华、义乌一带,他成为了老百姓十分喜爱的艺人。

  有一年,金华市一位老人生命垂危,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听一回老叶演唱的道情。老叶听说后,赶了近20公里的路,来到了老人的床头,为老人唱了两个晚上的道情。第3天,老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

  老叶会的传统段子很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八仙拜年》、《滚元宝》、《万花楼》等,都被录制成了唱片、磁带,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受到了道情迷们的热捧。

  老叶在表演传统书目的同时,有感于新生活与社会变革,也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20世纪70年代,老叶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与人合作的现实题材作品《借被面》备受好评。1985年,他赴京演出《怀念吴晗》,在场的吴晗亲属感动落泪。根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义乌人王选多次到日本控告日军侵华时期细菌战的事迹,老叶创作了《感动中国的人》,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祖国名山》、《义乌的桥》、《姑娘与嫂嫂》等作品则成为了地方曲艺的保留节目。

  因为成绩显著,老叶也经常应邀去全国各地演出,继盲艺人叶英美之后,他延续着金华道情在全国的影响。1992年,义乌市文化馆成立曲艺团,聘请老叶当团长,他欣然前往,在台前幕后为义乌的文艺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为道情传承乐此不疲

  如今的叶英盛身兼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义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但他依旧忙碌于表演与传承金华道情。

  在义乌的城区与古镇,各有一个曲艺书场,即“曲苑书场”和“古镇书场”,两个书场常年有道情演出,经常座无虚席。目前,两个书场的演出事务都是由老叶打理,每天,他都坐着公交车往返于书场之间,生活很是充实。

  在义乌,道情的传承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而自从金华道情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对于道情的扶持,建立了道情传承基地,多个学校开设了道情兴趣班。老叶每周都会去学校授课,将自己总结的从艺之道传授给感兴趣的小学生们。在这些孩子中,他发现了不少好苗子,他培养的学生在义乌市校园文化节、浙江省曲艺节上崭露头角。如今老叶正式的徒弟有20多个,接受过他培训的更是不计其数。

  10多年前,在一场车祸中,老叶的一只眼睛失明了,肋骨断了几根,伤愈后,他更加意识到曲艺传承的紧迫性,开始整理传统书目。至今,他已整理传统道情《双玉球》6集、《玉连环》12集、《七星剑》13集、《龙凤玉环》26集、《万花楼》42集等,共有200多万字。

  笔者曾经问他身在义乌这样一个充满商机与诱惑的城市,是否想过改行,他坚定地说一直没有,哪怕在“文革”时期他被当作“封资修”的典型备受摧残,他也仍坚持唱道情,问其原因,他说:“老百姓还喜欢呢!”

  一支竹筒,两片简板,唱一次很容易,难的是唱一生。人活于世,总需要一份执着与一份寄托,或许,这一支小小的渔鼓筒,便是老叶这一生的守候。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楼一宸)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