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挑山女人》圆梦国家大剧院 叫好也叫座
2014-01-27 11:54:10 来源:
沪剧《挑山女人》剧照。主办方供图
沪剧《挑山女人》剧照。主办方供图


  2月18日,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创排的沪剧《挑山女人》将登上国家大剧院,这出戏在各地已上演百余场。1月下旬,来北京“拜码头”的团长兼主演华雯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的专访。坐在大剧院二楼的咖啡厅内,华雯感慨万千,“我们是一个正式编制只有15人的区县小剧团,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创作过程

  取材真实故事两度深入生活

  沪剧《挑山女人》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汪美红是安徽休宁县齐云山脚下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17年前,汪美红的丈夫意外身亡,使一家人生活陷入绝境,为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毅然当起了令男人都望而生畏的挑山工,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养家的重任,并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

  华雯看到汪美红的事迹报道后,携几位主创驱车760公里,两度深入齐云山创作采风,但却遇到了难题。“这个故事很平凡,远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我看到汪美红后,发现她觉得自己生活得并不痛苦,就是每天挑货上山,尽管她的小腿和腰部已看不到女性的影子。她挑山17年的经历,在我们戏曲中一段唱就能叙述完了,那怎么能打动观众?”

  在与汪美红的接触中,华雯逐渐被她打动,“有一次跟她去挑山,我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腿就颤抖得走不动了。我问她,你真的觉得生活得还可以吗?平常难受的时候怎么发泄?她跟我说,几个孩子上学挺用心的,真觉得很幸福,实在难受的时候就上山大声地喊几声”。之后,华雯和其他主创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打磨剧本,“我们不知道推翻了多少次剧本,最后决定不设置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太多情感上的冲突,就是要展现一个鲜活的中国母亲”。

  >>舞台呈现

  主角原型理解剧情改编

  生活中的汪美红,到了舞台上叫“王美英”,华雯和她的团队要塑造的是一位中国底层社会堪称伟大的母亲。这样的主旋律人物其实不好呈现,华雯说:“生活中汪美红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但是一不小心,舞台上的王美英就会变成一个倒霉蛋、可怜虫。汪美红的性格也十分刚毅,可一旦处理不好,戏里的王美英就会唱高调,让人反感。”

  舞台上还有一条主线,是“王美英”的丈夫去世后,一位男性朋友经常帮助这个家庭。华雯透露,她当初很担心汪美红会反感这个剧情设计,也怕会影响汪美红在当地的声誉,“没想到汪美红看完演出后,却很理解,她知道那是舞台艺术。她对我说,去世的丈夫在天之灵会欣慰的,把她写得这么好”。

  该剧上演后,有观众曾跟随剧团看了20多场。华雯透露,自己的女儿平常喜欢看偶像剧、喜剧片,对苦情戏似乎天然排斥,但女儿看完《挑山女人》后也被感动了。“我想这出戏打动人们的不仅仅是母爱的伟大,还有更深的一个命题,当不幸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是不停地抱怨、发火吗?在汪美红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凄而不苦、苦而向上的力量。”在华雯看来,这种力量是能感动人的,也是现代人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市场反响

  《挑山女人》叫好也叫座

  该剧自2012年首演以来已演出百余场,观众达9.6万多人次,在上海宝山区文广局的帮助下还到了杭州、宁波、绍兴、太仓等地演出。去年6月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挑山女人》的相关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谈到这次北京之行,华雯感慨万千,“我们是一个正式编制只有15人的区县小剧团,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华雯透露,整个剧团加上没有编制的一共有23个人,连个乐队都没有,演出时就要去借乐队。她说:“原来我们剧团排戏,会为环保局或企业拍一些环保题材什么的,说白了就是一个附属品,那是为了‘活命’。这出《挑山女人》给我们带来了信心,也要好好总结市场经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