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娟近照 |
10月下旬,在“十艺节”演出间隙,记者在分会场山东淄博参演人员驻地,见到了刚刚结束演出的天津评剧院副院长曾昭娟,脱下戏服的她如戏中人物一样优雅,指间白瓷茶杯中飘着香茗的清香……
学生时代的曾昭娟很喜欢李谷一,业余时间最愿意做的就是捧着收音机翻来覆去地听李谷一的歌。曾昭娟天生一副金嗓子,在学校里一直都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隔着“话匣子”,她总是幻想着自己在舞台上表演会是什么样子……舞台成了年幼的曾昭娟一个美丽的梦。
1981年,15岁的曾昭娟成了汉沽一中的一名中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她看到汉沽评剧团招聘演员的启事,虽然不知道评剧是什么,但她竟然回家偷拿了户口本悄悄报了名。结果,曾昭娟凭借演唱李谷一的《祖国啊,我的父母之邦》征服了评委,她不顾父亲的阻拦进了评剧团。短短一年时间,曾昭娟就成了汉沽评剧团的台柱子。1986年,曾昭娟成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的第六位弟子,在恩师的精心栽培下,曾昭娟从唱腔到形体表演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于1990年调入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的天津评剧院。
天津评剧院为曾昭娟量体创排了新编历史剧《凤阳情》,正当《凤阳情》唱出天津、逐渐在全国戏剧界引起关注之时,2003年4月,曾昭娟不慎摔断股骨,手术中钉了两根钢钉。卧床休息的4个月时间里,她心系评剧舞台,咬牙锻炼并不断增加活动量,刚能下地就艰难地抓着栏杆爬楼梯。受伤5个月后,重新走上《凤阳情》排练场的曾昭娟哭了,同事们也哭了,曾昭娟说:“我的脑子里从来没想过爬不起来怎么办,只想着不能丢下评剧,不能丢下观众。”
谈到自己获得的许多荣誉,曾昭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其实,第一次拿到梅花奖的时候确实很兴奋,毕竟这是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也可以说是一个戏剧演员最高的荣誉。但第二次获得梅花奖,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关注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自己得到什么荣誉。”
从15岁开始,不管是病痛还是其他诱惑,都没能动摇曾昭娟投身评剧艺术的决心和信念。曾昭娟说:“其实有很多人劝我去唱歌,去演电视剧,去当主持,那样出名快、挣钱多,可是我不动心。没办法,我就是爱唱评剧。干我们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如今,作为天津评剧院副院长的曾昭娟活跃在舞台上的同时,心里一直思考着评剧传承问题。她认为,一门戏曲艺术要想发展,离不开人才。“我经常教导学生,从事评剧这一行,既要克服主观上的困难,也要克服客观上的困难。主观上要认识到,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走下去,不能轻易被诱惑动摇。客观上的困难也是必须要克服的,不能轻易言败。这些困难克服了,自然会有成果。”曾昭娟执着地认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