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高粱》剧照 |
不久前结束的“十艺节”文华奖剧目评比中,青岛市歌舞剧院打造的由莫言小说改编的舞剧《红高粱》以激情饱满的表演、精致巧妙的舞美设计、深情细腻的音乐创作赢得评委、观众认可,荣膺“文华大奖”。“《红高粱》不仅是‘舞’,更是‘剧’。它让观众记住人物、故事,更让观众感受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对于该剧的艺术特色,导演王舸如是解读。
原始生命力的肢体诠释
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上演的“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以丰富饱满的想象、汪洋恣肆的笔调张扬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张艺谋的电影里,有关“红高粱”的故事,依托于充满寓意的大红色调,以多变的镜头语言把象征原始生命力的高粱地烙在观众心里……
“舞剧《红高粱》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再创作,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莫言原著中将普通人物置于善恶历史冲突迸发出的感人力量。张艺谋电影选取的独特视角和他对生命意识的观照,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青岛演艺集团艺术总监兼青岛市歌舞剧院院长黄港说。
从文学与电影中脱胎,舞剧《红高粱》因此有了更广泛的观众,同时也面临超越的难度。“经过主创团队的多次讨论,我们采取了‘七分电影、三分小说’的定位,决意打造一部尊重原著精神又适合舞剧表现,具备现代视角又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舞剧《红高粱》。”黄港说。
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舞剧《红高粱》从逼婚、野合、祭酒、丰收、屠杀、赴死六大章节梳理原著故事,以肢体语言外化并强化戏剧感染力。“原始的生命力,男人、女人与土地、生活的情感,是我对舞剧《红高粱》题旨的解读。在适合舞剧语言的前提下,我要求每个人物的性格必须鲜活,哪怕是反面角色,也要传递出那个年代的真实之感和旺盛生命力。”该剧导演王舸说。
民族特色与大片式盛宴
在舞剧《红高粱》的创排中,青岛市歌舞剧院领导接触过张艺谋、张继刚,但最终选定了以王舸、许锐为首的年轻创作团队。“他们不拘泥于故事,敢赋予文本以新的肢体语汇,对原著精神的诠释颇为精到,现在看来,这支团队选对了。”黄港告诉记者。
高粱地作为《红高粱》中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中并未循规蹈矩地处理为具象,反而用大片的红布及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元素呈现;而红棉袄、日本兵等道具或人物在舞台上也不具体呈现,这些形象的刻意弱化恰与整部舞剧的写意风格巧妙融合,也为面具、剪纸、大瓷碗等鲜明民族元素的融入提供了空间。而在高潮段落,变幻的灯光背景下,刺目的车灯、明晃晃的刺刀寓意敌人的到来,在给观众以“大片式”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令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力。
对于靠肢体语言讲故事的舞剧,音乐是营情造境的有力烘托。细腻、深情、有力量,是创作团队对音乐的定位。王舸告诉记者,为追求配乐的精致效果,创作团队找来国内顶级民乐演奏家演奏,并到美国好莱坞做混音。融合了民族性与西洋元素音乐,在剧情的推移中,营造出了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氛围,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剧中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
用生命跳舞的激情力作
说起舞剧《红高粱》的创排历程,没有什么比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更令黄港动情。在为记者播放演员录制的宣传片时,他眼中噙着泪说:“这些演员,几年来一直跳伴舞,对于舞剧起初没概念。”为让演员迅速提升,并形成对“剧”的理解,院长、编导、艺术指导为演员轮流说戏,排练累了,就躺在排练室地板上休息;衣服湿了,就搭在楼梯上晾干。“把舞蹈跳进观众心里,比跳一段高难度舞蹈更难。我们的演员是在用生命跳舞,用真情塑造角色。”黄港说。
作为青岛市歌舞剧院转企改制后的第一台大戏,说起自2010年立项至今对舞剧《红高粱》倾注的情感,黄港内心五味杂陈:“市级剧团打造出‘文华大奖’剧目实属不易,我们一开始就瞄准市场,并以艺术质量争取舞台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舞剧《红高粱》的成功,让黄港对自己的坚持深信不疑:“艺术作品若不精致则无市场;创作不能囿于地域局限,要以国际眼光关注人性中向善的本质,才有艺术创作的开阔视野。”
舞剧《红高粱》首演成功后,已与保利院线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希望该舞剧获得艺术、商业价值双赢,可持续地演下去。”黄港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