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华商报(西安)
《舌尖上的中国2》昨晚播出。这样的一部视觉美味是怎样炼成的?第二季将会呈现武侠片、伦理片的外观,又是怎样想到的?拍摄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食品安全的问题?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到《舌尖》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我们挖掘的是用感情做的食物总导演陈晓卿讲述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田佼平 摄“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我们挖掘的是用感情做的食物“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我们挖掘的是用感情做的食物华商网-华商报4月19日报道 在全国吃货的千呼万唤中,《舌尖上的中国2》昨晚播出。这样的一部视觉美味是怎样炼成的?第二季将会呈现武侠片、伦理片的外观,又是怎样想到的?拍摄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食品安全的问题?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到《舌尖》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
努力拍摄,成功与否观众来说
华商报:因为《舌尖1》非常成功,在拍摄《舌尖2》的时候会不会压力更大?
陈晓卿:我做任何一个片子都有压力,不可能没有压力,我们每个分集导演夜里都做梦。因为第一次《舌尖1》热播的效应给大家造成的期待还是非常非常大,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舌尖2》就是成功的。所有一切都要观众去评,我们只能说,你不知道人家有多努力。
华商报:《舌尖2》的分集导演基本都是80后导演,而且每个人分别承担一集,在风格上,怎样去统筹?
陈晓卿: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大家在一起工作,7集加一个花絮集。前面做调研的时候就在一起,会相互交流,让整个片子在故事选取上有个统一的外观。其次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导演拍完回来,中心组都要看素材,甚至把故事剪出来,看看是不是“舌尖”。后面怎么着急也要慢慢来。在逻辑上的分配上,我们会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深度的主题,是关于美食的,会把它的来源以及做法、传统说得非常清楚。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跟美食相关的人的。按照这个逻辑去推演,大家呈现出来的应该都是一致的。
拍美食纪录片也向经典电影致敬
华商报:每个分集导演是不同的,是否有个人风格的体现?
陈晓卿:我鼓励大家要有个人风格化的东西。因为这批导演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年轻导演,比如说我们有两个在法国学电影的。你发现陈硕的片子里边果然都是奥维拉的风格。丁正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他做的那集直视社会现实的特别多,每一集叙述的方式会有一点个人的味道,可能第一季和第二季最大差异是这样,有个人的风格在里面。
华商报:之前不是说,《心传》折现出来的是类似武侠片的外观,《脚步》《家常》借鉴了很多家庭伦理片,这算不算一种抄袭?
陈晓卿:我不太同意抄袭这种词,因为艺术嘛都是相通的,有致敬的痕迹在里面,但是结构不一样的,恰恰我们鼓励导演有什么样的致敬,我们希望他从电影艺术里边汲取营养,而且有些集做得也确实非常好,比如说陈硕是奥维拉的信徒,他的风格选人比较像这个,另外就是邓洁导演,她就喜欢《饮食男女》,喜欢小金二郎的作品,你就会看到在《家常》那一集里边,隐约感受到电影《秋刀鱼之味》对她个人的影响,我觉得这是一种致敬吧。
我们拍的食物食品安全没问题
华商报:整个团队中工作人员有很多80后,对整个团队评价是怎样的?
陈晓卿:团队成员都是不计成本地完成理想。大家如果看到花絮那一集的话,就知道他们非常辛苦,比如摄影师大飞同学就是为了拍香椿,脚的鞋底都被木刺给扎穿了,我们的“小飞侠”的飞行团队航拍是我用他们以来执行最好的一次,但是也没说加钱。
华商报: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美食的纪录片,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在拍纪录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陈晓卿:前段新闻中出现了煎饼薄脆问题,我们也提到这个。新闻里报道的薄脆肯定是地下黑作坊。我们《舌尖上的中国》是去发掘民间真正用心、投入自己的情感去做的一样食物,当你投入情感的时候,你就不会昧着良心做食物给吃这些食物的人,所以我们展示每一样食物,首先从食品安全方面是没问题的,我们讲食品口味、口感还有鲜美的程度。 本报记者田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