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会有不少人认为“中国风”已经是过去式,是不存在太多的新鲜感。有这样的认知,只能说是太过片面,也太过肤浅,或者在另一个角度说,是从前的“中国风”太过于大众化,打造手法都太过类似。要知道,任何的事物有心有力必定能做到极致,“中国风”同样也能做到极致,甚至做出内涵。许嵩的“中国风”正是如此,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头。而所谓的极致并不是胡作非为,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在保留了“中国风”的原色、原味的同时能够彰显底蕴与内涵,让“中国风”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意境感。没错,这就是许嵩的“中国风”,这也是许嵩的《不如吃茶去》专辑所具有的魅力。
听过许嵩的《不如吃茶去》专辑之后,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对“中国风”的执著,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音乐上所具有的才华。用一整张专辑做“中国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风格上的雷同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在审美疲劳之外,对于创作人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风”的旋律曲式讲究流畅、唯美、婉转的效果,歌词需要有韵味的呈现,编曲讲究意境的营造,这些都很讲求真工夫。不过《不如吃茶去》专辑突破了这些重重障碍,做出了极致。首先,许嵩的创作的确很得要领,他的创作是越来越娴熟,他笔下的旋律越写越有味道,《七夕》、《有桃花》、《山水之间》等等作品有的绝对是那种让人过“耳”不忘的旋律,动听而舒服。而许嵩笔下的歌词,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他很巧妙地把具有古韵的东西融进歌词之中,重要的是他的表达不花俏,不累赘,且他的歌词有情节,有内容,更有画面感,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真是有一种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的感受。再有,《不如吃茶去》专辑也很讲究不同元素的融入,“中国风”是最基本的风格,R&B为辅,大部分歌曲灵动而悠然,这也正是文案提及的东西元素的碰撞。除了R&B之外,还有不少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对撞。一如《隐隐约约》中的上半段保留了R&B的元素,下半段则是融入了迷幻电子的元素,以此完成了从舒缓到紧促渐变的过程,呈现出了激而不烈的效果;《梧桐灯》则是融入了Trip-Hop的元素,让歌曲迷幻而充满着节奏感;《有桃花》很巧妙地衔接了民歌采样,整首歌是纯净的,是温馨的。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嵩的演绎状态相对还是极佳的,他的处理很随性,声音松而不散,就真的有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这倒也是很贴合《不如吃茶去》专辑所要传递出的怡然与从容的情怀。
会强调《不如吃茶去》中的“中国风”是有内涵的、有底蕴的并不只是仅限于创作上的出彩以及编排上的用心。《不如吃茶去》专辑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运用了多种民乐器来打造“中国风”,来营造不同的意境。换一个角度来说,聆听《不如吃茶去》专辑不只是在聆听许嵩的“中国风”,同时也是在感受中国民乐器的魅力——是很难在一张专辑中听到那么多的中国民乐器的演奏。而除了中国民乐器外,还有爵士吉他、印度传统乐器西塔尔琴、亚美尼亚的都都克等这些异域的乐器,这又再一次体现出了之前所提到的东西元素的碰撞这个特色。因而,许嵩带来的就是一场饕餮的乐器盛宴,《七夕》中的笛声格外动听,虽然只是点缀却也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一份浪漫的感受;《山水之间》最唯美,古筝的演奏瞬间将人带入一副山水泼墨画之中,间中与爵士吉他的对奏,让整首歌的层次感鲜明起来,这一副山水泼墨画也因此变得生动;值得一提的是在《梧桐灯》中听到了世界上最古老乐器中的一种——都都克的演奏,是用最自然,最原始的声音带来了一份音乐中的纯粹。而不说别的,仅仅是从许嵩找来都都克,找来印度西塔尔琴等这些异域乐器为专辑增色这些细节就足以证明了许嵩对这张专辑在打造上的用心。
许嵩《不如吃茶去》专辑整体结构完整,气质统一,“中国风”贯穿始末,没有刻意强调概念的特色,但是概念的特色是无形胜有形,遍布其中。而在《不如吃茶去》专辑中最让人欣赏的除了许嵩在创作上的才气以及他对这张专辑在打造上的用心外,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坚持,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也多得他的坚持,所以他能够做出这么一张具有极致性的“中国风”专辑;也多得他的用心,才让更多人通过《不如吃茶去》专辑如此全面地感受到各种乐器所具有的魅力。一句“不如吃茶去”带着禅机,有着怡然、从容的态度,这是许嵩想要传递给听众的。而说一句“不如听许嵩去”带着分享的心情,只因够极致,够美轮美奂,那“中国风”!这同样也是许嵩想要传递给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