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教父李宗盛曾说,流行音乐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知识分子怎样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最火的时候,很多文人作家都来Crossover(指跨界、混搭)写歌词,从而让流行音乐突破娱乐的范畴,具备了为时代书写的高度。然而近年乐坛的高度娱乐化尤其是网络歌曲的盛行,让流行音乐的文化价值变得越发淡薄。
相比当下年轻音乐人的浮躁和神曲当道,老一辈音乐人调转矛头,向传统文学寻找灵感。李宗盛在“既然青春留不住”演唱会拉上后辈李剑青唱起诗经《伐檀》,周华健则找来作家张大春,一起创作出“文学概念专辑”《江湖》,作家重新参与流行音乐创作,或将成为当下音乐文化复苏的一个新契机。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丁慧峰
商业味没那么浓的年代——
文人与流行音乐算故交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香港的林夕、黄伟文等专业词人也都算是文人,但毕竟不算是专业作家,而作家为流行音乐写词,在台湾乐坛的传统更为悠久。年初由杨宗纬再度唱红的一曲潘越云的《最爱》,即是由著名作家钟晓阳写词。
台湾作家朱天文、张大春、吴念真等都曾经多次跨刀写词,琼瑶和席慕容自然不在话下,连李敖都曾经写过《忘了我是谁》。三毛与流行音乐的纠葛渊源更早,1979年的一首《橄榄树》已成绝世经典,1985年三毛与齐豫、潘越云一起推出的概念专辑《回声》,更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历史上的瑰宝。
此番和周华健合作《江湖》的张大春,也和流行音乐算是故交,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和罗大佑、李宗盛、李寿全等人熟识,他的文字也曾多次被谱成歌曲,包括潘越云的《一片海洋》、张艾嘉的《艾嘉爱家》以及李寿全的《未来的未来》等,他还参与书写了为更多人熟知的《明天会更好》。
张大春回忆,早在二三十年前的台北,一群朋友经常去一个叫麦田咖啡馆的地方,罗大佑是老板之一,大家经常一起相互串联,很多合作都是那时候促成。还记得李宗盛每次都是扛着一个脚踏车的轮胎就过来喝咖啡,因为怕车子被偷就卸下轮子,当时大家都叫他“拿破轮”,那个年代,音乐人和文人就是自然而然就融合在一起了,有点江湖上相濡以沫的感觉。
为何当时乐坛能吸引那么多文人写词?张大春分析,当时制作人是唱片主导,如罗大佑、李宗盛等,可以采取想要的角度去做。后来因为商业的过多渗透,有了专门的词作者,文人跨界逐渐被边缘。
而在张大春看来,唐诗宋词都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现代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的内心对长远文化有渴求,所以这次在因缘际会之下,他的古典创作真的藉由和周华健的合作而成为歌曲。
神曲潮腐蚀乐坛的年代——
音乐人在文学里找灵感
同样如果向前追溯的话,早在校园民歌时代,很多音乐人也就曾为诗歌谱曲。“民歌之父”杨弦就曾经推出《中国现代民歌集》,谱自诗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乡愁四韵》、《江湖上》、《回旋曲》等诗作,成为一代经典。而罗大佑也曾为郑愁予的《错误》、徐志摩的《歌》等直接谱曲演唱。
上世纪末民歌风潮的后期,苏来、靳铁章、许乃胜、陈扬、李寿全等音乐人组建“天水乐集”,联合李建复和蔡琴推出的《柴拉可汗》和《一千个春天》,也是把触角延伸到古典文学,用西方“Rock Opera”(摇滚歌剧)的方式,把流行音乐做成了艺术品。
可惜的是,这股风潮并未持续太久,用张大春的话说,这帮人很快就走散了,“可能与当时社会内部的躁动有关,本来是好朋友,混着混着就变得疏远,看看台湾新电影的那批人的分合也是这样,最后发酵成了各种社会利益的冲突”。
而在当下,在流行音乐因为网络“神曲”的风行而成为肤浅的笑柄之时,又有不少音乐人开始尝试在文学中找回音乐的内涵。周华健和张大春这对老朋友,还是因为一出吴兴国的新京剧《水浒108》走到一起,进而又有了这张《江湖》。周华健说,自己也有过彷徨,曾经也一度认为自己可以像披头士一样,老了吃版税就可以,后来发现如今连唱片销量都没有了,反倒得到一种自由,终于可以不用被市场牵着走,做回自己想要的东西。
周华健表示:“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代音乐人是幸运的。我很早之前就写过一首《璀璨》,讲一个歌手在舞台后的寂寞,后来五月天[阿信告诉我他很喜欢这首歌。但我写完之后不知道再写什么,因为感觉已经写完了。再后来有《明天我要嫁给你》的反串,还有上一张的《花旦》,很多招数都玩过了。终于到再次找到大春,可以再次提升,可以唱《泼墨》,可以唱《离别赋》的远山眉、双瞳水,没有要取悦谁,做自己最想做的,还提升了国学认知。”
知多D:
文人跨界之经典词作
朱天文:
《纯白》(演唱:杨林)
《阿旺的家》(演唱:台北木栅动物园义工)
张大春:
《未来的未来》、《残缺的角落》(演唱:李寿全)
《一片海洋》(演唱:潘越云)
《向恋爱告别》、《艾嘉爱家》(演唱:张艾嘉)
钟晓阳:
《最爱》(演唱:潘越云)
《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演唱:黄韵玲)
《是这样的》(演唱:梅艳芳)
《咖啡杯里的时光》(演唱:黄耀明)
吴念真:
《一样的月光》(演唱:苏芮)
《八又二分之一》(演唱:李寿全)
《四季吟》、《若我轻轻叫着你的名》(演唱:潘越云)
《等待明天》(演唱:庾澄庆)
音乐人跨界之拥抱文学
冯翰铭《乐章》
香港新生代编曲才子联合陈奕迅[微博]、陈慧琳等,为《将进酒》、《一剪梅》、《浣溪沙》等古典词牌谱曲演唱,打破一贯对于诗词歌赋的印象,带来概念性的文化冲击。
林一峰《花决》
歌词用上了很多文学典故,从李后主到卞之琳,从《牡丹亭惊梦》到日常生活用语,要表达的是中国人对感情的看法,贯穿花开花落之间的爱欲生死。
陈辉阳《十二金钗众生花》
以女性心事为主题,音乐元素介乎电影配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从关淑怡的《众生花》到林二汶的《星星月亮太阳》,凸显出怀旧气息和文人情怀。
周云蓬《牛羊下山》
《关山月》、《杜甫三章》、《游子吟》、《长相思》……民谣歌手周云蓬只用吉他和钢琴伴奏,完成一次现实对历史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