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宏扬“丝路精神” 张晓凌哈佛大讲堂开讲
2016-08-22 15:50:21 来源:
\
 


  继马云、王石、姜毘、李书福等中国经济界、文化界标杆人物走进哈佛大学举办专题讲座后,8月14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导张晓凌先生受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以《丝路精神的复兴与视觉重构》为题,为哈佛大学的师生主讲了中国国家画院开展“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工程。

  本次“张晓凌哈佛大讲堂”由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与美国常青藤教育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北京常青藤联盟教育科技研究院承办,这是几家机构在2014年5月举办著名艺术家姜昆在哈佛大学的“姜昆哈佛大讲堂”之后,邀请的又一位重量级艺术家在世界级学府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晓凌先生,作为《中国美术报》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院长。他学识渊博,理论精深,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原始艺术精神》、《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服饰卷》(上下卷)、《观念艺术:解构与重建的诗学》、《抽象艺术:另一个世界》、《中国现代美术史》等。主编的著作包括《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10种),《中国现代美术史(1840—1949)》(四卷本),他还撰写了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绘画艺术》,并策划“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50家”等展览,担任“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委。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一等奖、中国美术奖、文化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评奖评论一等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博士论文奖。2014年,张晓凌先生还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聘任为外籍院士(目前,被吸纳的中国院士有吴建民、陈竺、蒋正华、刘德培、詹建俊、汪光焘等人)。

  在此次哈佛大讲堂上,张晓凌先生以中国国家画院开展的“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工程展开。自2014年起,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的“一带一路”构想,弘扬“丝绸之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丝路精神”,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了“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工程,工程包含共了258个选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体量最为巨大的美术创作工程,工程将于2018年完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张晓凌先生首先介绍了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理解,他认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包括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并分别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出现与职能。

  随后他着重从进取、融合、流通、人格和反思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历代“丝绸之路”历程中所蕴含的“丝路精神”。

  他首先谈到“进取”的丝路精神。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不仅中国的版图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意涵更为丰富,而且,中国也由此进入世界性的大格局中。在谈到“融合”这一丝路精神时,他结合吐鲁番、敦煌文化等典型例子,讲述丝绸之路的开拓历程也是人类文化大融合的历程。虽然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商贸只是其副产品,但它的开通却带来了世界性物质大流通,形成兰州、和田、撒马尔罕、杜尚别等商贸大邑,这也是“丝绸之路”带来的世界性的商业大“流通”。他结合玄奘、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的例子,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也是对中华民族人格与民族品质的一次提升。他通过近代西方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掠夺的事例,谈到“反思”的“丝路精神”。

  张晓凌还着重介绍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的理念与实践。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张晓凌广征博引,侃侃而谈,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丝路精神”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引发与会者广泛而热烈的探讨。

  主题演讲后,哈佛的师生们提出了中国美术体制与创作的关系、一带一路美术工程的宗旨、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中国两国艺术的差异等问题,张晓凌一一作了解答,哈佛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场洋溢出浓烈的研讨气氛。

  在美期间,张晓凌一行还专程拜访了陈香梅女士,虽年逾九十,但陈香梅女士依然精神矍铄,她对张晓凌的讲座充满兴趣,并绐予了很高的评价。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培养了美国数十位总统、诺贝尔奖金获奖者和普利策奖获得者,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名家学者、政商名流汇聚于此。此次张晓凌先生作为中国美术界的代表登上哈佛大学的讲坛,有力地拓展了中国美术对外交流的新空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