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观众开始“对流” 古典音乐TOP10点赞2014
2014-12-30 10:37:40 来源:搜狐娱乐
李云迪 资料图
李云迪 资料图

 

《马可·波罗》晨报记者 柴春霞/摄
《马可·波罗》晨报记者 柴春霞/摄

 

《神驼马》段超/摄
《神驼马》段超/摄


  天津大剧院的异常活跃打破了以往天津观众向北京单向流动的格局,未来,北京观众更多、更频繁地向天津流动,或将成为新趋势。

  “观潮流”

    先看北京国际音乐节

  2014年全球古典音乐界的重中之重就是纪念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理查·施特劳斯作为20世纪德奥脉系中一座绕不开的高峰,其交响乐、歌剧、声乐、室内乐作品数量堪称汗牛充栋,其风格对于今天作曲界的影响巨大,他的作品对当今世界各国交响乐团演奏能力的定位、定性,都具有“硬指标”的意义。借助“理查·施特劳斯年”,中国几乎所有一流交响乐团都把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乐经典纳入乐团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5年7月两个跨年度音乐季重点音乐会的重点曲目。

  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方面,尽管国家大剧院实力雄厚,但也仅仅是大剧院管弦乐团拿出了理查-施特劳斯交响作品的专场音乐会,并未赶风潮在今年推出他的歌剧制作,但2015年,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已经纳入大剧院年度新制作。中国爱乐乐团则借助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平台,参与了理查-施特劳斯《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和《艾莱克特拉》两部歌剧的乐队演奏,成为今年北京舞台唯一触及过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的中国交响乐团。

  如果继续理查-施特劳斯这个话题,会发现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几乎80%以上的演出曲目都涉及他的作品,而且几乎都是整场规模,包括了他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和艺术歌曲,作品年代几乎涵盖了他的一生。

  北京国际音乐节对理查-施特劳斯年的规划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是以往那种“秀肌肉”式的取悦观众,而是为观众高屋建瓴地深度定制出一套研习课业,有相当水准的古典乐迷、理查-施特劳斯迷乃至从事古典音乐的音乐家,在看到全部曲目单时,都会有研究生“速成班”的成就感。很多人一场不落,就是因为很多作品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之外根本不可能被上演,而听过之后才明白理查-施特劳斯音乐的博大精深。

  从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取向看,更能充分体现今年全球范围内古典音乐界的“风向”、“潮流”,也能与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形成鲜明的差异化,这或许会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未来艺术走向上被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

  1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普罗艺术节”

  一般来讲,一支世界级交响乐团在北京带来“标配”的两场音乐会、两套完全不同风格的曲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像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这样在捷杰耶夫的率领下,已经连续第四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两天三场俄罗斯作曲家专题音乐会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第二家。第一年是连续三场——柴可夫斯基全部的六首交响曲——以为只是一次幸运,但随后每年以作曲家为专题,去年是斯特拉文斯基,今天又推出“普罗科菲耶夫艺术节”。就曲目的选配、演出的艺术质量和系列音乐会的规模而言,捷杰耶夫带来的是不折不扣的“小艺术节”,今年的五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竟然动用了四位钢琴家,其中有两场都是上下半场两位钢琴家PK,没有十足的底气还真不敢接这个活儿。观众真的是物超所值。

    2 中田肯特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这是一支极少踏上中国内地舞台的乐团,三十年前,曾因夏尔·迪图瓦任总监期间录制的一系列名版唱片,让中国乐迷对这支交响乐团心驰神往。这一次,率团的是首次造访中国的日裔指挥大师中田肯特,也成为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受到高度关注的指挥家。此次乐团带来了全本的理查·施特劳斯作品,“大俗曲儿”《死与净化》和完全陌生的《家庭交响曲》,反映的是作曲家不同时期创作的风格演进,而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则够得上是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最精彩的声乐演唱。

    3 迪图瓦与波士顿交响乐团

  与费城交响乐团一样,波士顿交响乐团身上也有着一个“中美文化大使”的耀眼光环。早在1979年,乐团就在小泽征尔的率领下,作为中美建交后的第一支美国乐团造访中国,对中国音乐界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是,与每年都会拿出两个月时间常驻中国的“费交”不同,“波交”自从1979年之后,历次重返中国的动议,都因各种原因而拖延到今年始成行。因为在中国的节日期间,“波交”在北京竟然连发布会和“叙旧会”都放弃了,让北京期待已久的同行和乐迷有些失望。现场演出,其演奏技巧之粗放,声音之粗鲁,都让看过35年前北京演出的人有一种记忆错位的不真实感。

    4 波嘉与慕尼黑爱乐乐团

  近年来,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北京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口碑,尤其是去年年初在乐团总监洛林·马泽尔的率领下在国家大剧院的惊人表现,让人感受到德意志“真男人”的强悍气质。今年重返北京之前不久,马泽尔大师突然离世,青年指挥家安德里斯·波嘉火线救场,让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演出得以维系在最高水准。《唐璜》、《蒂尔·欧伦施皮尔的恶作剧》、《堂·吉诃德》、《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变形》五部施特劳斯管弦乐杰作,不仅代表了慕尼黑爱乐的不二实力,更是一次向洛林·马泽尔大师的致敬。

  5 王羽佳与丹尼尔-哈丁率领的伦敦交响乐团

  去年,王羽佳最新录音专辑是在委内瑞拉与传奇指挥大师古斯塔夫·杜达梅尔率领的西蒙玻利瓦尔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合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双方风格之合拍,现场演奏之前所未有的火爆,都记录在这套唱片中。今年,王羽佳携手杜达梅尔的同龄人丹尼尔·哈丁率领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相同的曲目,再次劲爆国家大剧院。

  6 贝洛拉维尔与捷克爱乐乐团

  捷克爱乐的头顶永远有一个神圣的光环,他们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都是看家的经典作品。多年来,钢琴、指挥大师阿什肯纳齐的执掌让这支东欧名团少了往昔的辉煌。不过此次,已经成为捷克人骄傲的指挥大师贝洛拉维尔入主,重新焕发了捷克爱乐的传统和精神,两场音乐会包括了德沃夏克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以及德奥作曲家的作品。第一天的“德八”堪称惊艳,但第二天人们再度期待“德九”《自新大陆》的惊艳时,这个乐团又归于平淡。但无论如何,第一天的“德八”都是在现场听到过的最棒的捷克爱乐。

  7 马里纳与中国爱乐乐团

  年届八旬的英国指挥大师内维·马里纳爵士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并没有率领他自己一手创办的曾经多次造访北京的“田野上的圣马丁室内乐团”,而是把自己的中国首演交给了中国爱乐乐团。神话级的指挥大师,无需评判现场的指挥艺术,他来了,上了指挥台,就满足了。那场音乐会,大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听他指挥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没觉得无比满足,反倒有人觉得这是北京听到过最粗糙的《谜语变奏》,而无所谓的莫扎特交响曲却让大家觉得实在太精彩了。

  8 傅聪80岁庆生独奏会

  不知不觉中,傅聪老先生已经80高寿,尽管多年来他总是受困于手疾,难以在舞台上变现完美。但这场80大寿的独奏会还是让人有很高期待的。老先生为自己设计了跨度相当大的音乐会曲目,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印象主义到民族乐派,最终在肖邦——他钢琴艺术的起始点华丽结束,稳扎稳打,竟然比他前几年的独奏会表现要好得多。无论如何,傅聪老先生用这样一场在国家大剧院的独奏会为自己的80岁做寿,相当值得尊敬。

    9 波格莱里奇独奏会

  对于像波格莱里奇这样的钢琴怪杰来讲,听他的音乐会肯定是会生气的,但不听又肯定会后悔。上一次在北京的独奏会差不多是10年前的事了,那一次他的演奏风格出奇的慢,因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一如既往地施展“慢功”,但又加上超大“劲道”的“触键”。果不其然,下半场的第一首《彼得鲁什卡》钢琴版一结束,那架施坦威钢琴就几乎散了架。现场停下演出紧急换琴,在大剧院还是第一次。有趣的场景出现在替补钢琴从舞台下冉冉升起时,满场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10 朱晓玫钢琴独奏会

  在今年之前,几乎不会有中国人知道朱晓玫这个名字,这位旅居法国的华人钢琴家多年来以教学和钻研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为乐趣。但今年她“横空出世”,一举成为中国钢琴市场的票房神话,几乎在巡演的所有城市都是开票后不久即告罄,人们对她趋之若鹜到了非理性的程度,为的就是现场听一听传说中的朱晓玫版《哥德堡变奏曲》。所有城市的演出现场都被誉为是“最安静的”,但也有不少非钢琴听众,是为了一睹故事中的“真人钢琴秀”。现场反响两极分化,挑刺的和给赞的各执一词。该如何理解朱晓玫票房的火爆,也许要在她下一次国内巡演中找答案吧。

    ■特别关注

     出任肖邦钢琴大赛评委

  15年前,李云迪一举摘得波兰肖邦钢琴大赛连续三届以来唯一的金奖,成为肖邦大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也是第一位获得肖邦大赛冠军的中国人。从此,李云迪的钢琴之路异常顺利。今年,波兰肖邦大赛组委会宣布了2015年大赛的评委会名单,李云迪又成为肖邦大赛历史上最年轻的评委。

  “品舞蹈”

    经典必去天津大剧院

  北京除了国家大剧院引进的现代舞“圣城”——荷兰舞蹈剧场最成熟的1团和台北云门舞集带来的林怀民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松烟》,引进项目鲜有能吸引人眼球的世界一流舞团,北京的舞蹈方面没有太让人兴奋的项目。国家大剧院复排改版了舞剧《马可-波罗》难说如意,而世界芭蕾“圣城”之一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却连续第二年绕过北京,进驻天津大剧院,去年带去了从未谋面的《安娜·卡列琳娜》,今年又带去了从未被中国芭蕾迷所了解的俄罗斯芭蕾舞剧《神驼马》以及一台20世纪芭蕾鼻祖福金创作的芭蕾舞剧集锦晚会,有《仙女们》、《火鸟》、《天方夜谭》的精彩段落,其中《火鸟》是该剧的原始版本,而且是没有任何删节的45分钟时长的全本。令到场观众惊呼物超所值。舞团甚至带来了一百年前这套节目去法国演出时使用的写着法文“俄罗斯芭蕾演出季”的华丽大幕,可见对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视。近期又将有莫斯科模范芭蕾舞团带去另一部芭蕾舞剧《雪姑娘》,在北京备感饥渴的芭蕾迷只有义无反顾地踏上城际高铁,奔波于京津两地了。天津大剧院的异常活跃打破了以往天津观众向北京单向流动的格局,未来,北京观众更多、更频繁地向天津流动,或将成为新趋势。天津这座听戏、听相声、听大鼓的“传统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洋气、越来越时尚。

  今年恰逢新中国两部“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诞生5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分别在京沪两地为各自创作的“红色经典”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庆典演出。两团各自推出“寻找琼花”和“寻找喜儿”活动,把激情岁月各行各业曾经参与演出过这两部“红色经典”的人们,重新聚拢在“红色经典”的旗下。两团还在年内分别为这两部“红色经典”举办了全国巡演,中芭的50岁、50城市、50场巡演,更让《红色娘子军》有了大大超出以往的广泛传播。来源 北京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