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年中国歌剧市场:歌剧“任性蔓延”
2014-12-26 16:54:51 来源:搜狐娱乐
《冰山上的来客》剧照
《冰山上的来客》剧照

 

《威廉-退尔》剧照
《威廉-退尔》剧照

 

《唐-帕斯夸莱》剧照
《唐-帕斯夸莱》剧照

 

《诺尔玛》剧照
《诺尔玛》剧照


  

  回顾2014年中国的歌剧市场,会发现,因为有传统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和近7年来大力推动歌剧的国家大剧院这两座歌剧“堡垒”,北京的歌剧舞台上高质量的新制作乃至原创新作品数量称得上“鹤立鸡群”;

  

  上海大剧院的“年度歌剧”仅有一部——与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联合推出的科文特“谷歌3D地图版”普契尼《曼侬-莱斯库》共3场以及《卡门》、《燕子之歌》、《一江春水》、《奔月》4部共9场外邀剧目;

  广

  广州大剧院的“年度歌剧”则是一部由指挥大师丹尼尔-奥伦执棒的比才《卡门》;

  

  后起的天津大剧院这两年以“有歌剧的城市“作为口号,开始大量引进并且自己制作歌剧了,异军突起且个性鲜明,下半年有波兰波罗的海歌剧院歌剧《居里夫人》,自制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俄罗斯莫斯科斯坦尼斯卡夫斯基和涅米罗维奇-丹钦科模范音乐剧院歌剧《战争与和平》,易卜生国际、天津大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娜拉》,天津歌剧舞剧院歌剧、天津卫版《茶花女》,共5部歌剧14场,差不多是仅次于国家大剧院排在第二位了。

  北京国际音乐节:同步世界

  在还没有国家大剧院的年代,北京国际音乐节每年的歌剧还是以比较流行的西方经典歌剧为主导,但间或也会有像《璐璐》这样在歌剧史上曾极富争议的歌剧,或者像四部连环歌剧《指环》这样轻易根本无法引进的“鸿篇巨制”。今年作为纪念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年的“大年”,音乐节与德国莱比锡歌剧院联袂上演了《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舞台版和《艾莱克特拉》音乐会版,以艺术性和学术性取胜,与世界同步。当然,从商业演出角度看,这两部德语歌剧下一次在中国上演的可能性是相当低的。

  国家大剧院:成为“巨无霸”

  国家大剧院如今已成为歌剧演出的“巨无霸”,2014年演出歌剧共有22部84场,其中大剧院制作16部(含《奥涅金》)74场演出、外邀6部共10场演出。这个剧目数量和演出场次,即便是在欧美诸多历史悠久的大歌剧院中,也足以排在前列。不过,理查-施特劳斯年,大剧院只设计了交响乐曲目而没有推出他的歌剧,肯定是出于商业考虑,毕竟大剧院的歌剧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今后多年内能否每年复排上演,且卖得出去票子。

  今年,同为吕嘉担任总监的国家大剧院歌剧和澳门乐团,在相隔一个月时间里相继上演了不同版本的贝里尼名剧《诺尔玛》,吕嘉执棒演出的是澳门的“都灵版”,但两个《诺尔玛》多少还是有些PK的意味。

  京津两地:上演“双城记”

  就剧院风格而言,国家大剧院以经典为主,间或有小小“出位”;天津大剧院追求艺术个性更多,并不介意生僻冷门。未来京津两大剧院艺术风格“一经典、一激进”的格局似现端倪,今后两地观众为不同口味的欣赏长年上演“双城记”,应该不仅仅是想象了。

  美国男高音波尔塔:“最繁忙”

  另一个需要说的是美国男高音波尔塔,这一年,他先后在国家大剧院版《奥赛罗》和《丑角》、广州大剧院版《卡门》、上海大剧院英皇版《曼侬-莱斯库》和澳门都灵版《诺尔玛》中出任男一号。虽然他的声音和外形并不都适合这五个在声音和气质上大相径庭的角色,但从古典美声到威尔第、普契尼,从法国浪漫主义再到意大利真实主义,波尔塔能摸爬滚打“坚强不倒”,也算得上一路豪杰了,称得上年内在中国“最繁忙”或者“最受欢迎”的外国男高音了。大剧院《丑角》中的卡尼奥才是他的“本功戏”,而且应该算是当今世界“唱念做打”最好的卡尼奥。同样在大剧院《奥赛罗》中,他的奥赛罗唱功可谓“捉襟见肘”。

  《冰山上的来客》:今生沾了前世的光

  近日,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了最新制作的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这是中国唯一一部歌剧在降生之前,它的最重要唱段就早已家喻户晓了,因为它的“前世“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一部同名电影,其中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广为传唱。首演的“鼓掌点“不仅仅是那六首电影中的经典歌曲,还有杨排长那句经典台词——“阿米尔,冲!”所以,它的“今生”肯定是一片光明。

  《乡村骑士》&《丑角》

  这是期待已久的真实主义大戏,是没有一块短板的强力演出阵容。更有自2001年汤沐海指挥国交《乡村骑士》音乐会版佳克米尼之后,北京仅见的一位极具戏剧性声音的男高音以及令人震惊的女中音乌玛娜。波尔塔在《丑角》中的表现堪称完美。B组的中国阵容也相当整齐,现场表现足够精彩。最值得称道的是名导强卡洛在大剧院终于有了一版不靠铺张耍视觉效果就能令人信服与感人的完美制作。

  《唐·帕斯夸莱》

  这并不能算是“万众期待”的那种剧目,却是一出能够令人捧腹大笑的喜歌剧,出演帕老爷的意大利男中音普拉蒂克戏份十足,但年龄可能是太大了些,相当多的宣叙调已经完全听不到声腔共鸣,与说话无异了。出演女主角的俄罗斯女高音巴卡洛娃与男高音石倚洁称得上是金童玉女,外形、声音和戏剧表现都足够吸引人。

  同样,这部新制作的经典歌剧的舞台制作也足够值得称道,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继《魔笛》之后,第二次在大剧院的歌剧制作中显现出极为出众的想像力及赋予局限空间变幻无穷的丰富性,精巧而出人意料。戏剧场的小舞台更符合戏剧舞台设计的原则和规律,给了高广健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这个制作比得上大剧院这7年里任何一部外国大师设计的歌剧制作,其融入戏剧的视觉效果和想像力,都够得上日后总结的典范。

  理查-施特劳斯《艾莱克特拉》

  这是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最刺激的一部歌剧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用他那经典的“磨叽”,在两个多小时时间里,让艾莱克特拉一次又一次“折磨“着听众的神经,观众会不自觉地被卷进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巨浪“无法自已。“震撼“这个词在这里显得那么无力……

  对于歌剧“追星族“来讲,年届七旬的德国男高音耶路撒冷的加盟是不可错过的,尽管他年事已高,声音不复当年,但他在这部歌剧中的表现还是令人称道的。

  《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舞台版

  这是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最重的一部歌剧,同样是德国莱比锡歌剧院与中国爱乐的搭配,版本非常新,而且在德国首演时引起巨大争议。因为本来就好看好听,所以在中国首演之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期待。

  由于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本土化演出的方略,使得近年来越来越难看到外国歌剧院整团带制作的演出,因此,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看到外国整团的“唯一”可能。即便如此,北京国际音乐节还是以有足够能力的中国爱乐出任乐队演奏来降低成本,但从现场效果看,中国爱乐的表现堪称惊艳。

  《骆驼祥子》

  今年大剧院歌剧节上推出了最新制作、郭文景作曲的歌剧《骆驼祥子》。这也是大剧院原创歌剧第一次邀请出身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系的作曲家,可以说是大剧院创作理念的一次里程碑式大转折的结果。紧随其后的还有叶小纲、谭盾、周龙这些在国际舞台上早已得到高度认可的当红华人作曲家,他们也都已经接到大剧院的邀请。

  尽管改编自老舍文学作品的歌剧剧本还有不少硬伤有待修缮,但郭文景的音乐在首演时即获得相当广泛的好评,而更加直接的效果则是明年《骆驼祥子》的意大利四城市巡演几无悬念。

  《诺尔玛》大剧院版和澳门版

  因为歌剧历史上有一位玛利亚·卡拉丝,因为卡拉丝演唱的《诺尔玛》无与伦比,所以,每一位歌剧迷都期待着看到《诺尔玛》。但很有趣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诺尔玛》也不是一部常演戏,只有很少的女高音和男高音能够胜任剧中的男女一号角色。而剧中的女二号阿碧凯莉更是需要一位非常好的女中音。任何一家歌剧院在考虑《诺尔玛》时,第一件事就是先掂量一下,能否找到能够胜任这三位的人选。所以,只要能上演,就是惊喜。

  大剧院版邀请到的导演兼舞美设计皮耶·阿里声称运用了象征主义,但看上去更像是色彩艳丽、视觉壮观的装饰主义。澳门的都灵版虽然看上去偏暗,但在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说到演唱,两地共享的阿碧凯莉才是最高境界,两位诺尔玛都有很高的角色心得,但又都还不是最适合的诺尔玛声音。

  《奥涅金》

  这是大剧院第一次与捷杰耶夫执掌的马林斯基剧院联袂制作,导演和舞台制作全部由马林斯基承担,大剧院对待这次合作更重在学习掌握这部俄语歌剧经典。

  浪漫主义结合象征主义的舞台制作令人心旷神怡,捷杰耶夫亲自执棒,更让北京的首演具备了绝对的权威性。参演的几位中方演员很快受到马林斯基的邀请,参加了在圣彼得堡白夜音乐节上的《奥涅金》演出。

  《游吟诗人》

  这是歌剧名导德-安纳在大剧院执导的第二部歌剧。绘画出身的德-安纳仿佛只是把他上一部《假面舞会》的写实宫殿左转90度,变成横躺在舞台上的,就营造出一种超乎想象的舞台时空感。对于群戏的群体造型之讲究,给人以古典主义绘画的凝固感。

  这个制作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演时的女一号、威尔第女高音和慧。最大的担心则是由于接替爽约的西班牙强力男高音德-莱昂的意大利男高音冈奇,他现场的逊色让首演之夜稍显暗淡。

  《威廉-退尔》

  这是大剧院唯一一台音乐会版的歌剧,大剧院第一次在音乐厅的管风琴前添加了一块大屏幕,配以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的画面,也算是“新制作”了。吕嘉执棒的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高度兴奋,有惊艳表现,几位主要角色也都极具实力。给人启示的是,这部歌剧更适合舞台版,而《诺尔玛》恰恰非常适合“干唱”的音乐会版。

  《伤逝》

  这是已故作曲家施光南的杰作,2014年年末被北大歌剧艺术中心重新拿出来,在天桥剧场上演,令人感慨的是旋律如此的优美,却多年来无人问津。

  京外舞台也精彩

  《战争与和平》

  这是莫斯科最具戏剧传统的斯坦尼剧院全班人马的超大制作,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北京乐迷趋之若鹜,纷纷跑到天津去看这难得一见的普罗科菲耶夫“正能量”歌剧。战争场面时舞台上最多达到了600人,场面之壮观叹为观止。不过,2015年马林斯基要带自己的版本来国家大剧院,有的PK了。

  《曼侬-莱斯库》

  这是上海大剧院与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联合制作,但这个现实版其实就是科文特的最新制作。这个现实版极具说服力,能够把故事所有情节与现实对接,对于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的风格取向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并不是所有的首演歌剧制作都必须“原汁原味”,能够准确表达作曲家的精神,什么风格的制作都应该是可以的选项。

  天津卫版《茶花女》

  时空大挪移的歌剧制作并不稀罕,但年末汤沐海指挥天津歌剧舞剧院在天津大剧院上演的,由易立明执导和舞台设计的天津卫民国版《茶花女》,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噱头”。更重要的是,该剧的中文字幕首次运用文学性很强的“昆曲体”。尽管还需要文学高手重新斟酌文字,但这个“昆曲体”中文字幕的意义,已远远超越简单的译文功能,进而“反哺”戏剧了。来源:北京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