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 资料图 |
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北美七个城市的巡回演出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为当地观众呈现了他最为拿手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一曲优美的旋律演奏完成时,演奏大厅总会先有片刻的寂静,然后,暴风雨般的掌声骤然响起,观众向这位演绎了中国古典爱情传说的小提琴演奏家致敬。当地时间11月13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登陆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广场的交响乐大厅,乐团北美巡演的最后一站,吕思清与乐团合作的《梁祝》再次受到当地观众起立鼓掌。巡演途中,吕思清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第一个站起来鼓掌的是外国人
北青报:这一次随国家大剧院北美巡回演出,有一些什么样的感觉?
吕思清:纽约文化比较丰富,也是音乐的重镇。北美巡回演出带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是要把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带给西方的观众。《梁祝》在纽约演奏结束时,我看到第一个站起来鼓掌的就是外国人。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沟通情感的方式,语言不能到达指出,音乐可以抵达,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在西方也有一种略微不安的情绪,这种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能让西方人感受到中国除了经济上飞速发展,还重视人文、重视艺术,重视人的情感交流和上层建筑的沟通。
北青报:您觉得北美观众会怎么看您演奏的《梁祝》?
吕思清:这部作品从整体的创作来说不像西方经典作品那么完整和深厚,我希望用西方传承小提琴演奏传统的方式来诠释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从诞生就是中西结合的作品,用西方的乐器、创作手法,还用了中国的题材和越剧等戏曲音乐的元素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演奏。如果一味用中国式的音乐表现和演奏手法,难以让西方观众产生共鸣。所以我就用正宗的西方演奏手法来演绎这首作品,在处理的手法上又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与很多外国的乐团合作过这部作品,他们在拿到任何一个不熟悉的作品时,他们都是用非常专业的方式去看待它,只有这样才能有对它正确的理解和演奏。当你给外国乐团讲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和情感去诠释它,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有时候不能把大家都吸引到你的音乐中来,其实还是技术和音乐的某种脱节。技术和音乐应该是一种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让你在音乐中展示高超的技术,在你的技术当中又要让人家觉得你没有技术,这是音乐自然感人的表现。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梁祝》
北青报:赴北美巡演《梁祝》是谁的主意?
吕思清:在北美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确定的,他们希望推广中国音乐作品。现场《梁祝》很受欢迎。国外的观众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他们长年对音乐的理解、聆听和欣赏,形成了自己欣赏音乐的方式和修养,高品质的音乐他们是能够理解的。
北青报:对于《梁祝》您已经演出很多次了,现在还在琢磨如何出新?
吕思清:不光是《梁祝》,我对所有的作品都在不断寻求出新,这是最有魅力的。音乐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予多少,就会反射出多少,所以不断去琢磨不断去挖掘音乐的内涵,它就会回馈给你,这是音乐特别富有魅力的地方。我们二度创作要忠于原作,但是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这样就会在演奏中去寻求很多方面的突破,比如自己的演奏风格,你对自己艺术的理解,包括将你生活的阅历变为音乐语言融入到演奏中。观众其实也是一样的,从初识音乐,什么都听不懂,到听音乐很开心,到开始想研究音乐,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慢慢走到发烧级,对不同的演奏家不同的版本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每次听不同的音乐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音乐厅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梁祝”。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梁祝,刚巧谈了恋爱来听和失恋了来听,同样的作品,你的心境不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年轻乐团需要自信也需要自我挑战
北青报:您这次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巡回演出,您觉得这个乐团如何?
吕思清:这个乐团非常年轻,这几年有很大的提升。一个年轻乐团,要在这么多北美的城市做巡回演出,需要一种自信,也需要自我挑战。我觉得乐手们很专注,也很有激情,重要的是在于能够通过整个巡演更加坚定对音乐追求的目标。吕嘉是非常优秀的音乐家,对细节的要求很严格,这对于一个乐团和乐手都很重要。像《梁祝》这样的作品,我们都十分熟悉了,但是把一些细节再做得好一些跟你不做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感觉、色彩感觉和震撼力是非常不一样的。
北青报:您觉得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未来还应怎样发展?
吕思清:这个乐团的乐手很多都有过国外留学的经历,对音乐的理解有优势,乐手又很年轻,有对音乐的遐想,又有渴望学习的心态。好的乐团都有长时间的磨合经历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比如费城管弦乐团的“费城之声”,像柏林的声音、维也纳爱乐的声音等乐团的风格,都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经历才能形成。现在的挑战还是有的,他们要兼顾歌剧和交响乐的演出,在两者之间的转换对于乐手来说很辛苦,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好的锻炼。最重要的是乐团和乐手要有追求,我很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