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作品作曲家邹野:他的作品多是“无名曲”
2014-10-15 10:48:10 来源:

  

邹野
邹野


  “这是我的荣誉,感谢乐团对我的信任。”邹野一字一顿地说,神态极其认真。咖啡店里顾客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这位58岁的作曲家。

  前不久,中国爱乐乐团公布2014—2015音乐季安排,同时透露了一个消息:邹野被聘为驻团作曲家。在中国乐坛,知名演奏家、歌唱家被聘为驻团艺术家,很常见,但驻团作曲家这个“差事”,却很少见。

  上网搜索“作曲家邹野”,信息寥寥,多属履历。也许,走近他才是了解他的唯一渠道。他笑说,自己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是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

  “救火”成了日常工作

  英国当地时间7月19日晚,当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的主题响起,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里的观众齐刷刷起立,但瞬间又发现这只是个变奏曲,于是会心一笑,继续坐下……中国爱乐乐团今年夏天参加伦敦逍遥音乐节的这个“意外”插曲,至今仍以视频的形式在网上传播。

  和英国观众“开玩笑”的,便是作曲家邹野,他为乐团创作了这首“天佑女王变奏曲”,出其不意,惊喜乍现。“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一般不允许演奏英国国歌,除非有王室成员到场,于是我就用了一句英国国歌进行了变奏。”他解释自己的初衷,返场曲某种意义上是音乐会的第二高潮,要在最后时刻再度挑起观众的兴奋点,乐团应该重视这一点。

  作为返场曲,这首作品不会出现在节目单上。事实上,在与中国爱乐合作的近十年时间里,邹野创作了太多这样的“无名曲”,令乐团的返场环节锦上添花。此外,他还担负着另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重新改编作品。比如前不久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开幕音乐会,他为钢琴家郎朗、小提琴家温格洛夫特意改编了一首《天涯歌女》,华彩绽放。

  由于中国爱乐在音乐季之外承接的节庆性、纪念性演出活动较多,而且时常出现临时调整曲目的急活儿,邹野便成了“救火队员”。“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些日常工作,说白了是一种混饭吃的手段。”停顿数秒,他接着说,“但作为作曲家,终生职业是创作,而且是艰难的。”

  三十多年 在创作

  邹野“火线救援”的本事,得益于三十多年来坚持管弦乐创作的历练。

  “就算是给影视作品配乐,我也是按照大乐队的编制来写,我不会电子配乐,之前曾买过一套MIDI系统,玩不转,后来送人了。”他说,“就是因为30年来一直像这样在写,所以手上不生,有功底。”

  邹野是“文革”结束后走进专业学府的第一批作曲系学生,他当年报考的是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1982年毕业后,邹野被分配到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工作,1990年因为成功创作音乐童话剧《马兰花》而有了进京机会,此后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

  毕业后的这32年,用邹野的话说,几乎“天天在写”。而与其他一些作曲家不同的是,他不太喜欢统计自己的成绩,“100部作品总是有的吧。”除了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相对小众的创作,他在影视剧配乐方面,也可谓高产大户。

  影视配乐这行当,有个尽人皆知的“秘密”——老师活儿多,就派给学生,但最后署名还是老师,因为剧组看重的是名气。不过,邹野一个学生也没有,是绝对的“独行侠”,他说自己所有的创作都是亲力亲为,“交给别人做我也不放心,胆战心惊的。”

  大作品离不开神圣感

  今年底,由高满堂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老农民》将在北京卫视开播,邹野担任该剧音乐创作。事实上,高满堂之前的多部作品,《闯关东》《大工匠》《大河儿女》《温州一家人》等,担任配乐的都是邹野。

  “我俩不常见面,算是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吧。我们无需太多言语交流,就能理解彼此的意图,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要什么,很默契。”邹野用两句简单的描述,带过了他和高满堂之间的几十年交情,没有过程,没有故事,没有媒体追逐的“料”。

  导演尹力也是邹野的老朋友,两人合作了电影《云水谣》《铁人》。“还有一部影片,叫……瞧我这脑子,怎么想不起来了,这个片子还获了一个大奖呢。”邹野不好意思地笑了,末了也没想起影片名字。

  给影视作品配乐有什么秘诀?邹野脱口而出:“功夫在戏外,关键是要读懂剧本,领悟导演意图。”他至今依然牢记恩师童中良的话,“他告诉我,影视配乐就是要写观众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写人物内心的潜意识。镜头用到极致了,导演导不动了,演员演不动了,恰恰是音乐最能表现的地方。”

  今年4月,“默片女王”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历经80年,经过数字化修复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邹野为影片创作了全新配乐,在影片放映过程中由中国爱乐现场演奏。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创作,勾起了他心底的电影情结。

  当年,为了搞影视配乐,邹野经常泡在电影厂里。“那时候电影厂有一门手艺是摇片子,画面淡入、淡出都得靠手来控制,摇匀了才好。现在,都高科技,自动化了,手指轻轻一点,要啥效果都能出来,拿着手机都能剪片子……”他觉得有点儿不对味,“人们对电影的神圣感似乎削弱了。”

  邹野说:“不管是文学、美术,还是电影、音乐,要产生大作品,内心一定要有神圣感、崇高感。我希望年轻的作曲家们能保持这一点。”来源:北京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