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票房透视:低票价没效果 品质是关键
2014-10-15 10:48:09 来源:
京剧《沙家浜》中,王蓉蓉扮演阿庆嫂。田超供图
京剧《沙家浜》中,王蓉蓉扮演阿庆嫂。田超供图


  京华时报讯 “京剧降低票价,会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吗?”北京京剧院近期举办的“传承之旅”总结会上,李恩杰院长与戏曲专家坦诚分享了一组数据,在建院35周年演出季时联合长安大戏院把800元的茶座降低到100元,一楼300元左右的座位降低到50元,而演出收入却只有4万元,甚至支付不了场租的费用。其中,王蓉蓉领衔的《沙家浜》是唯一爆满的。

  票价低了观众也没见涨

  近两年北京京剧院的“传承之旅”活动在全国48个城市演出了197场,扩大国粹京剧影响力的同时,也进行着京剧市场化的尝试。通过近200场演出,应该总结点什么?李恩杰说:“我们认为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市场问题。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央的八项规定下发以后,影响了很多团体票,特别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购票,现在市场基本上都是真正喜欢看戏的观众在买票。”

  在北京京剧院建院35周年演出季中,剧院作出了大幅降价的决定。用李恩杰院长的话说,就是看看市场上真正买票看戏的观众有多少。相比近些年来排演的一些如《下鲁城》《宋家姐妹》等新编戏,王蓉蓉领衔的京剧《沙家浜》却是唯一爆满的,“你像王蓉蓉的《沙家浜》再卖贵点观众也买,而且很高兴。观众现在跟京剧的距离远有很多原因,我们最终研究来研究去,就是我们的艺术品质是不是有问题?”

  总结会上,李院长提到几个原因,比如剧本的结构比较拖沓,与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不吻合,一场戏演三个小时有点长。“还有就是表现手段落后,舞台大白光,乐队演奏非常响,观众一进去就受不了。再就是管理上也有问题,剧团里谁都不愿得罪谁,这戏就出问题了,水平不高,也不精彩。”他透露,接下来全院打算用几年时间搞一个艺术品质提高工程,着重提高剧目质量。

  《沙家浜》满座靠角儿和看点

  在研讨会上,李院长提到的《沙家浜》现象引起了戏曲专家们的关注。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说:“《沙家浜》为什么观众满座,别的戏上座率就有限?作为一个戏曲院团,要有一批或者几个保留剧目久演不衰,《沙家浜》的智斗就是很有看点的一场戏。我们将来的原创剧目一定要考虑这个戏有没有一两个看点,就是可看性,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文艺评论家康式昭认为,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获奖,而是保留,而很多的国内院团还执着于评奖。“要淡化拿奖意识,执着于保留,我说三个保留,第一在舞台上保留,第二在观众的心目当中保留,第三在史册上,在戏曲发展的史上保留。我们的《沙家浜》符合三个保留的标准。”戏剧理论家杨乾武表示,国外的院团弄一个剧目创作周期要3年以上,国内院团为了评奖,9个月就仓促完成了。

  谈到京剧的现状,龚和德教授说:“京剧所面临的这种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大问题带来当下的困难。第一个是一百年来文化批判当中的民族虚荣主义;第二个是艺术被政治捆绑了;第三个是外来的和我们自身的时尚艺术把我们京剧,把我们民族艺术挤到边缘化了。”在龚教授看来,如何重塑经典是值得研究的,“经典是一个变动的概念,经典始终是当代对传统的选择和加工,传统京剧剧目那么多,我们的老艺术家也只加工了一部分”。

  ■相关

  国戏举办纪念梅兰芳研讨会

  魏海敏称学梅兰芳关键学创新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中国戏曲学院近日在京举办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传承”研讨会。王志怡、李胜素、魏海敏等梅派传人回忆学习经历,以及对京剧艺术的当下思考。魏海敏说:“艺术的创作力必须要在一个很自由的环境当中,很客观地编出一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

  研讨会上,艺术家们回顾了自己学习梅派的经历,当红青衣李胜素表示,学习梅派特别要感谢梅兰芳之子梅绍武先生,“他送我一本《我的父亲梅兰芳》,让我慢慢去理解梅兰芳大师是如何善于抓住观众的眼睛、耳朵和内心。”在梅绍武弥留之际,他告诉李胜素在艺术上要“追求卓越”。

  来自宝岛台湾的梅派传人魏海敏表示,当年在香港看到梅葆玖的表演后被震撼,决心学习梅派艺术。谈到对当下京剧发展的思考,她认为梅兰芳在当时社会状态下能够抛下一些传统的包袱来做创新的事情值得学习,“我们今天站在21世纪的时候,也应该抛下一些包袱并从事一些创新。”

  在魏海敏看来,艺术家也需要更为自由的创作环境,“艺术的创作力必须要在一个很自由的环境当中,很客观地编出一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把它当艺术,而不是很普通、很商业化的东西,我们的戏剧编出来是带领人们发现、看待事情。”她还建议,现在的京剧人才培养应该多考虑如何让他们多登台,多演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