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讯 大型国乐编钟音乐会开启第五届琴台音乐厅“打开艺术之门”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曾经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的编钟,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通过敲打大小厚薄不同的钟,奏响清脆、轻灵而幽远的美妙乐章。说到这里,你是否已对编钟心驰神往,想马上一探究竟了呢?7月11日,琴台音乐厅"打开艺术之门·2014暑期艺术节"开幕式将首度呈现恢弘而独具荆楚文化特色的大型国乐编钟音乐会。
曲目丰富混搭,还原盛楚风貌
古人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曲为将士送行的钟磬古乐《荆楚雄风》将拉开当晚演出的序幕,乐曲气势宏伟,反映了盛楚将士的精神风貌。而清新甜美的《采桑》、雄浑深沉的《高山流水》、绚丽多彩《楚宫宴乐》,以及由“鸣篪·云”、“吹埙·哀郢”、“击磬·流水”、“敲钟·夜泊”、“楚调”五个部分组成的八音合鸣《楚调》,将极大地展现和还原盛楚的文化风貌。细腻优美的《茉莉花》、典雅别致的《春江花月夜》又吹起了一股清新淳朴的江南民乐风......除了钟磬的演奏,当晚演出还将穿插以古筝、高胡、排箫独奏、笛与编钟合奏以及演唱等多样的形式,呈现千年前的盛楚雄风,可谓一场震撼人心的音乐穿越之旅。
过去,世界看“兵马俑”,现在看“编钟”
虽然历史悠久,编钟的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毫不逊色,其地位已在世界音乐史中根深蒂固。编钟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五千年的时间阻隔,观众欣赏编钟会不会有难度?为此,琴台音乐厅特邀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翔,在本场演出前18点做客琴台室内乐厅,带来《金声玉振—感知中国古乐》的专题导赏讲座。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翔介绍说,“过去,西方人很热衷于看兵马俑,主要是看战争的历史。要深入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文化,现在看来,恐怕要从曾侯乙编钟开始。”他还记得,去年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音乐类评委主席在参加省博馆庆60周年时,致辞的话语:“曾侯乙编钟的光荣属于全人类,曾侯乙编钟的话题正在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张翔提到,“乐器都是有性格的,小提琴是美少女,大提琴是苍老的老人,编钟也是有性格的,它的基本性格是庄严肃穆……当然,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达成音乐的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的理解,编钟除了给我们带来听觉的愉悦,带来心灵的震撼以外。大家要理解编钟也要做一些功课。”先听讲座再听音乐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7月11日 周五19:30
打开艺术之门·2014暑期艺术节开幕式:
荆楚雄风—大型国乐编钟音乐会
主持人:苏艺娟 演出:湖北省编钟国乐团
曲目:荆楚雄风 高山流水 茉莉花 采桑 越人歌 飞天
春江花月夜 楚调 梅花引 梳妆秋思 楚宫宴乐
http://www.qtconcerthall.com/ticket/1115
琴台君对话张翔(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1、编钟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张翔: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历史和时间上的概念。大概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和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声音很好听,就把这些石头挑选出来,作为发出信号的工具。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些石头收集起来,排列起来,我们把它叫做编磬,是一种石头乐器。在稍微晚些时候,人们发现了青铜冶炼技术,那么,用青铜来做一些信号,比如说铃啊、钟啊,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工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发现,这些东西可以放在一起,把它编在一起。当时人们做了各种各样的钟、铃,把它们编起来,这就是编钟。
到了先秦,编钟和编磬这两种乐器,因为过去发号施令的功用,地位非常的高,两种乐器就结合成了金石之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音乐。规模大的,拥有者的地位就高,金石之乐规模小的,地位就低。它成了一个显尊卑、别贵贱的一个东西。到了周代,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制定了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也就这样来的。在现代史以前,中国就是一个礼乐社会。我们现在还认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这个制度对于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是中国,对整个东亚社会的影响都很大。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礼乐制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是编钟在历史上的一个基本地位。
谈到了它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这就要谈一下世界音乐史的内容。我们知道,曾侯乙编钟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在秦始皇以前,比孔子的时代要稍稍晚一点,比屈原的时代要稍稍早一点。公元前五世纪,正是希腊罗马时代。希腊罗马时代的音乐,在西方的音乐史里面占的篇幅非常的少。因为它的材料非常少,并不是说希腊罗马人创造的音乐史不够辉煌。在西方音乐史里面,中世纪这一部分都比较少,更多的是文艺复兴以后,四五百年的历史。这一部分的历史,有很多音乐传下来,有很多乐器留下来。曾侯乙编钟正好是希腊罗马时代,它出土以后,丰富的内容,让全世界人都惊讶了。它的内容,有些是现代中国人都不清楚的。所以,很显然,它改写了我们中国音乐史。比如,过去我们觉得五声音阶比七声音阶要落后,后来我们才发现,曾侯乙编钟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音乐。我们觉得曾侯乙编钟很先进。其实,现在我们不这样看,五声音阶的音乐和七声音阶的音乐只不过是音乐的不同,并不能说谁先进谁落后。再回到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上的十二律高,清清楚楚地都摆在了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工匠们还怕我们质疑,用非常美的篆字、书法书写十二律高,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就相当于钢琴上的黑键和白键。你都没办法质疑,因为它都写在那个地方了。所以,曾侯乙编钟十二律都有了,你说它演奏七声音阶算什么?这一些内容丰富填补了中国先秦音乐史。我们再来把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史摆在一起,曾侯乙编钟这部分内容刚好填补了公元前五世纪的那一部分,所以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这个意义就在这里。
我再多说一点,我们习惯把兵马俑和曾侯乙编钟做一个基本比较。过去,西方人很热衷于看兵马俑,主要是看战争的历史。要深入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文化,现在看,恐怕要从曾侯乙编钟开始。去年湖北省博物馆馆庆60周年的时候,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音乐类评委的主席来参加,他在致辞里面讲,“曾侯乙编钟的光荣属于全人类,曾侯乙编钟的话题正在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除了兵马俑以外,更重要的,要从曾侯乙编钟开始。
2、编钟是如何发声?音色和演奏上有怎样的特点?适合表达怎样的情感?如何去欣赏?编钟的声学原理、音域范围,与现代乐器比如钢琴相比如何?
张翔:编钟的发声、音色,既是声学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乐器设计的问题。古人对编钟的设计,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周代,就有各种各样的钟,有的钟声音好,有的钟声音不好。它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到了曾侯乙编钟,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编钟,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在研究这些钟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当然,设计是越来越好。我们发现,早先人们的双音意识并不是很强烈,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把钟设计成双音,就是说一个钟上面可以被击打出两个音高来,它是在后面慢慢慢慢演变过来的。到了曾侯乙编钟,上面就是很清楚地用文字标注,正鼓部中间一个音,旁边一个音,名字都标在上面了。
从基本的发声原理来说,编钟就是普通的板震动的乐器。和我们现在的乐器进行比较的话,板震动的钢片琴、钟琴、钢鼓这样的一些乐器相似。我们知道,这样一些乐器都是单音的,但编钟被设计成像两片瓦片扣合在一起,里面还有一些很精巧的设计,当它分别被击打的时候,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听到两个单音。其实,在击打的过程中,这两个音,互相起到润饰的作用,击打的音很突出,旁边的音隐隐约约,起到一个润饰的作用。你不注意的话,会忽略掉。这个影响是有利的。
在音色上,编钟就很特别了。这也是和西方的钟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现在也和西方的钟进行一个对比,通常讲的西方的钟是圆钟,在教堂里,这些钟也会编起来进行演奏。通过一个键盘传递的装置,来弹奏编钟,西方人也会这样做。西方的钟从发音点的分布上来讲,它是一个纵向。从中口到中底,它也不是纯粹的天然发音,而是人工的,调音的技术来做到的。那么,这些钟它发出来的声音,敲一下发出的,是和声,整体印象上是一个声音,但是隐隐约约听到很多很多的声音。它们的发音规律是相符的。西方的钟它很丰满,但是这种声音在演奏旋律的时候受到很大的影响。它不能做到一定的速度,稍稍一快,音就很混淆,很不容易听辨。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中国编钟,在激发中间这个音的时候,旁边的声音非常非常小,你根本就听不出来,这样就保证了编钟在演奏较快速时,它的线条是清晰的,音高是清晰的。这是中国的编钟和西方的编钟不同的地方,它演奏的特点就比较突出了。
编钟毕竟是钟类乐器,它的混响、余音通常比较长。曾侯乙编钟在设计的时候有大有小,大的编钟余音长,小的编钟余音短,大钟声音很低沉,像钟类这样的低音乐器,往往作为骨干音,在音乐间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
乐器都是有性格的,小提琴是美少女,大提琴是苍老的老人。编钟也是有性格的,基本的性格是庄严肃穆,这跟编钟发展的历史、以及编钟音乐当年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是有关系的。我们之前说到,编钟和编磬作为礼乐制度的两个关键点,构成了金石之乐。这是礼乐制度的代表,礼乐制度象征着等级,主要用在仪式的场合,因此,仪式性是编钟音乐的基本性格。
从中国历史来看,先秦一直到清代,清朝的宫廷里还有金编钟、玉编磬。也就是说,钟磬的结合体作为礼乐制度的象征,一直从先秦时期延续到清代。我们不说五千年,我们说三千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就导致了编钟的基本性格,具有意识性——庄严、肃穆。有没有例外呢?其实这个例外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编钟同时也能表达灵动感,诗经的音乐主要是当时的礼乐,我们可以看到它表达了先秦时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情感。
音乐的事情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享受和快乐。从音乐史的发展来看,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达成音乐的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的理解,这是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如何理解编钟音乐呢?恐怕还要对编钟的历史,编钟的功能有些了解。省歌的国乐团,也做了这方面大量的一些工作。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呈现在舞台之上。通过演奏的形式,让大家了解编钟,这是非常好的方式。做了这么多年,编钟乐舞也成了经典。我相信编钟乐舞这台节目就像编钟一样,是不朽的,在艺术、体裁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能做到雅俗共赏。欣赏音乐是有层次的。处于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音乐从来都是分等级的,欣赏音乐也是分等级的。因为音乐从一被人发明出来,就是区分等级的。因此,作为观众来讲,要想欣赏音乐,具体到编钟,你就要了解编钟,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发音方法。除了编钟给我们带来听觉的愉悦,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以外。大家要理解编钟也要做一些功课,曾侯乙编钟代表的文化是先秦文化里的高文化,学习也是需要门槛的。
编钟是板振动体,但它跟一般的板振动体有所不同。我们在求的它声音很纯净的时候,需要规则的外形,光滑的表面,比如说钢片琴、钟琴。但编钟恰恰相反,它的外表相对而言比较规则,但它的内腔设计出了一个波浪体,它的内腔是起伏变化的。钟腔是厚薄不匀的,厚的地方声音高一点,薄的地方声音低一点。所以说,为什么它正面侧面两个不同的音高,正面的声音低一些,因为正面薄、侧面厚。解决了音高问题,如何做到两个音不受干扰呢。它又有一个设计,可能是摸索的经验,今天检测了以后,声学术语里叫结线,它击打的部分在振动。也就是说击打正鼓的振动部分和击打侧鼓的振动部分是错开的。这需要一个想象力,这就是一个编钟发声的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板振动,那么它把板振动做成厚薄不匀的,这两个声音不相干涉、不相影响,这是基于它非常精巧的设计。
编钟和钢琴实在是太不一样的乐器,第一,音色不一样;第二,音高排列顺序不一样;第三,演奏者的体验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其实,从乐器制造上来讲,也没有可比性,一般来说把编钟和钢琴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说明问题,为了让大家能够理解。我们希望在现在的音乐尝试能够找到和现代音乐和古代音乐的一个通道。
3、能为我们解读一下“金声玉振”这四个字的含义吗?
张翔:中国古代把乐器分为八音,也就是八个种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是从乐器的制造材料方面来进行的分类。金是用金属做的,其实就是当时认为的青铜,很珍贵,称为金类乐器。石头乐器是指编磬,美石为玉,后来磬这个乐器也有用玉来做,但声音并不是太好听。其实玉磬就是石磬,声音很好听的石头做的乐器。金声玉磬这个词出自孟子《万章》的下篇:“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他说这段话是用来夸孔子的,他是一个集大成的人,金声玉振,既是音乐的美好标准,也是人格美好标准。他用“金声玉振”来借喻人生成就,还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要理解礼乐,年代太久远,跨越太大,的确是有些困难,我们必须要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来观察古人的说法。
4、从当晚的演出曲目来看,您觉得有哪些亮点,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张翔:谈到这场音乐会的曲目,最大的特点是混搭,考虑得比较周全。第一个曲子《荆楚雄风》,在先秦,古人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样的两件大事发生时,通常都会有大的历史。很显然,用钟磬来演奏音乐,为将士送行,这种场面,是与编钟所属的时代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曲目,感受到编钟音乐给我们带来的震撼。《采桑》是楚乐,《越人歌》都是诗经里的体裁。周代有没有《房中乐》呢?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有的。并且周代房中乐的形式,在曾侯乙墓中有体现。曾侯乙墓有一组乐器没有使用编钟编磬,用的是一些瑟笙这样轻量级的乐器,因为里面还殉葬着一些美女,我们就认为,这样一些乐器和这样一些人,就是用来演奏房中乐的。房中乐主要是娱乐的功能,周代的房中乐是有责任有义务,第一是劝自己的主人行善,第二是为主人祷告,求得吉祥,第三个才是娱乐主人。《越人歌》背后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楚国的美男子遇到越国的女子,因为语言不通,越国的女子就唱了一首歌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但楚国的男子听不懂,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5、受邀参与“打开艺术之门”这样半公益性质的暑期艺术节,您有什么感受和期待?为何会同意参与其中?
张翔:能够收到琴台音乐厅的邀请,来参加“打开艺术之门”这样公益性质的活动,一方面我很高兴,另一方面我也很感激。因为我们做学术的,特别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也希望我们的一些心得能够传达出去,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对大家的认识,比如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属于高文化范畴的东西,希望对观众朋友们理解这些东西有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