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春天”展演百花争艳 汇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
2014-03-25 11:24:34 来源:汉网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陈培仲

《龙凤呈祥》于魁智饰刘备
《龙凤呈祥》于魁智饰刘备

 

《穆桂英挂帅》李胜素饰穆桂英
《穆桂英挂帅》李胜素饰穆桂英

 

《大漠苏武》张建国饰苏武
《大漠苏武》张建国饰苏武

 

《锁麟囊》李海燕饰薛湘灵
《锁麟囊》李海燕饰薛湘灵

 

《韩玉娘》董圆圆饰韩玉娘
《韩玉娘》董圆圆饰韩玉娘


2月28日至3月16日,国家京剧院举行了优秀剧目展演,取名“致春天”,诗意浓郁,寓意深长,令人遐想。

春天是花开的季节。这次展演共演出17台剧目,既有经典传统剧目《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又有梅派名剧《凤还巢》、程派名剧《锁麟囊》、荀派名剧《勘玉钏》、尚派名剧《失子惊疯》;既有剧院原创的保留剧目《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强项令》、《红灯记》,又有新排剧目《韩玉娘》、《大漠苏武》;既有千锤百炼的一批折子戏,又有群英荟萃的名段名家演唱会。这些剧目题材、形式、风格、流派丰富多彩,如百花争艳,盛开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上。

演出阵容,堪称豪华。国家京剧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几乎全部出动,倾情演绎。老艺术家,如李世济、刘长瑜、钱浩樑、李维康、冯志孝、耿其昌、杨春霞、李光、沈健瑾、于万增、刘桂欣等,可谓宝刀不老,风采依旧,有的更是炉火纯青,几近化境。

中年一代,如于魁智、李胜素、张建国、江其虎、李海燕、董圆圆、邓敏、陈淑芳、管波、刁丽、李文林、黄炳强、魏积军、吕昆山等,正值艺术生涯中的黄金时代,担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有的已成为各行当中的领军人物和当今剧坛的中流砥柱。

年轻演员,如马翔飞、刘魁魁、唐禾香、王璐、刘大可、张佳春、孙亮、田磊、张兰、李博、郭霄、徐孟珂、付佳、张浩洋、张译心、朱虹、马磊、谭晓令等,已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知名度。他们的嗓音、形象、气质都不错,虽然艺术积累不多,但大有发展空间,其前景未可限量。

此次展演还邀请了兄弟院团的一些名家,如史依弘、奚中路、王珮瑜、张克、孟广禄、吕洋、王蓉蓉、迟小秋、赵葆秀、杜喆、杨赤、朱世慧、倪茂才等加盟,更是锦上添花,花团锦簇,成为今春首都舞台的靓丽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久未露面的老艺术家此次亮相舞台,给观众意外的惊喜。当主持人报出他们的名字,人未出场,观众已经掌声雷动,不返场两三次,加唱一两段,几乎不能退场。

马派优秀传人、古稀之年的冯志孝身体不适,仍带病上场,虽身体明显虚弱,但一开口,情绪饱满,声情并茂,将《三娘教子》中的选段“小东人下学归言必有错”,唱得情真意挚,感人肺腑,韵味醇厚,回味悠长。一个稳重质朴、忠厚善良的老仆形象呼之欲出。他加唱了《将相和》中的选段,观众仍不满足,他又念了一段《龙凤呈祥》中乔玄的念白,真是字字清晰,铿锵悦耳,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尽显京剧念白的魅力。

又如钱浩樑,当年主演的《伐子都》、《红灯记》红遍全国,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大起大落,历经沧桑。浴火重生,回归舞台后,执着敬业,令人感佩。这次他与夫人曲素英联袂演唱《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及《红灯记》、《红娘》选段,其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年过八旬的李世济由两位学生搀扶上场,合唱《文姬归汉》、《锁麟囊》选段。幽咽婉转,荡气回肠,如泣如诉,将离乱年代中刻骨铭心的母子爱、骨肉情宣泄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叹唏嘘,将晚会推向高潮,也为“致春天”展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老艺术家们的功力不同凡响,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诚然可贵,其无悔无怨、献身艺术的精神更加令人起敬。“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致春天”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印象。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此次展演,票价低廉,学生票仅15元,而且以中低票价为主,做到了文化惠民,还戏于民。其目的就是争取和培养观众,开拓京剧市场。艺术家们辛勤耕耘,剧院甘愿承受经济损失,一心把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京剧艺术的种子,撒向观众的心田,让京剧扎根于群众之中。

他们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演出几乎场场客满,有时还一票难求。不少老戏迷过去被高昂的票价拒之门外,这次能以低廉的票价获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欣喜异常。一位观众自豪地告诉笔者,他专程从邢台赶来看两场名家演唱会,能看到仰慕已久的艺术家们同台演出,真是难得,回去还要向同事们宣扬。如用《红灯记》的唱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来形容此次展演,十分恰当。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致春天”开局成功,后续还须给力。作为一位老观众,在祝贺之余,再提几点希望和建议,聊供参考。

希望给青年演员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次参加展演的青年演员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有不少好苗子,如主演《勘玉钏》的唐禾香,主演《凤还巢》的朱虹,主演《红娘》的张佳春,主演《红灯记》的张浩洋,主演《智取威虎山》的马翔飞,主演《艳阳楼》的孙亮,主演《古城会》的田磊、刘大可,主演《二堂舍子》的李博、郭霄等,都有相当的实力和水平,但毕竟学习和演出的剧目有限,积累不多、历练不够,要成为栋梁之才,还需艰苦努力,特别要加强舞台实践。

京剧是实践的艺术,演员是“演”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离开舞台久了,业务会荒疏,意志会消沉,新秀很可能成为新“锈”,新星会成为流星。因此增加演出实践的机会,刻不容缓。如这次低票价演出,不仅培养观众,也锻炼演员。剧场中台上台下互动,观众的热情和掌声对演员会是很大的激励,会使他们增加荣誉感和责任感。如何使青年演员尽快成才,挑起大梁,需要剧院多想办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希望国家京剧院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示范作用。除了责无旁贷地、高水平地继承传统经典剧目外,对于剧院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首创的一批优秀保留剧目,应当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力求达到甚至超越当年的演出水平,这应当成为检验中青年演员的重要标杆。

去年举办的纪念《春草闯堂》创排50周年的演出活动,是向传统、向经典致敬的生动体现,相当成功。今年又值《红灯记》创排50周年,如果亦举办类似的活动,相信会对张浩洋、毕小洋、张译心、张佳春、李晓威等人演出的青春版《红灯记》是一次提升的机会,展示京剧舞台上的这盏“红灯”代代相传的动人情景。

对于排演新的剧目千万要慎重,不要以创新为名,去搞“形象工程”,争什么奖。结果虽然得了奖,观众不买账,演不了几场即束之高阁,徒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偿失。

这次展演的剧目和唱段,几乎全是“文革”前的剧目和“文革”时期的几出现代戏,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剧目相对较少。应该对新时期创排的一些基础不错的剧目进行加工、锤炼、修改、提高。

30多年来国家京剧院推出了不少新戏,如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汉宫惊魂》、《调寇审潘》、《佘太君抗婚》、《宝莲灯》等,新编古代戏《红灯照》、《李清照》、《大明魂》、《甘棠夫人》、《武则天轶事》、《玉树后庭花》、《承天太后》等,现代戏《蝶恋花》、《恩仇恋》、《香港行》、《江姐》等,移植剧目《燕燕》、《瘦马御史》等,都曾在观众中产生过一定影响,不知能否有机会对其加工、提高,恢复演出,哪怕能对其中的某些唱段再加琢磨,精益求精,使之能够流传,也是大好事。如果完全任其流失,实在可惜。毕竟这也是一种库存和资源,有待开发。

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我们欣赏国家京剧院在阳春三月绽放的朵朵鲜花,同时,我们更期待它在金秋时节收获累累硕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