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孔 楠
3月10日上午,中国戏曲学院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京剧界一大盛事在此拉开帷幕。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由中宣部、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正式开学。95岁的王金璐,本届“青研班”导师代表李世济、刘长瑜、李维康、孙毓敏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和各级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16个院团的50名青年演员经过严格考核进入该班,其中绝大多数是“80后”,更不乏窦晓璇、穆雨、李博、王玺龙等青年领军人物。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优秀艺术家的不断涌现是京剧艺术繁荣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1996年,长期以来关心京剧艺术发展的中宣部原部长丁关根提出建立“青研班”,为已经成为院团中坚力量的青年演员提供师从名师、强化训练的机会。自首届“青研班”开办以来,共招收学员179名,截至目前已有74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占学员总数的41.3%。一路走来,“青研班”充分发挥对青年演员的成长助推作用,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京剧国粹艺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承前启后 学院承办责任重大
“德艺双馨,继往开来,这是‘青研班’的教育方针,更是培养高端人才全方位发展的目标。”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在第六届“青研班”开学典礼上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研班’将以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研究能力‘三提高’为目的,努力构建和完善培养戏曲高端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舞台技艺和艺术研究与创作4个相互贯通的课程体系,继续探索和创新戏曲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17年来,中国戏曲学院作为“青研班”的承办方,一直在探索当代艺术教育新机制。目前,“青研班”已形成集中学习、回团实践的“分段制”教学模式。“青研班”的学员多为各院团的青年骨干力量,身负重要演出任务,难以完成全脱产学习。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青研班”召开教学座谈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形成分段制教学模式:学员每年上、下半年必须在中国戏曲学院集中学习一个半月,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与文化课、专业理论与历史课、剧目研习课、专题讲座等课程,其他时间回到所属院团进行实践演出。在三年制学习中,每位学员可以学到12出左右的新剧目,还能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素养。
除了分段教学,“青研班”还形成了从“青京赛”到“青研班”的人才选拔模式。“青研班”学员并非白纸一张,他们不仅专业基础扎实,其中多数人更荣获过中央电视台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简称“青京赛”)的金、银奖。这些小有名气的优秀青年演员在“青研班”的培养模式下,将更努力地朝“21世纪京剧名角”的道路前进。
“‘青研班’不仅是学习,更多的是传承。”张凡表示,“青研班”在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还培养出一批重新爱上戏剧文化的忠实观众。“‘青研班’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引导现代观众自觉寻找民族文化印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作用。”
人才培养 院团提供实践舞台
“‘青研班’把京剧人才培养提升到新高度,我们也在努力为青年京剧演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技艺转化为掌控舞台的能力。”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在开学仪式上说。
“青研班”是培养戏曲高端人才的学历教育,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平台,更是在严格的三年学制下,完成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舞台。从历届“青研班”走出去的学员,大多已经或正在成长为全国各大戏曲院团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进入‘青研班’学习,已经成为当今青年演员的梦想。”李恩杰说。
在“青研班”17年的努力下,现阶段的京剧表演人才已经形成了三大实践梯队。据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郑重华介绍,前4届“青研班”培养的学员多为“60后”“70后”,他们还能在舞台上活跃10至20年。第五届“青研班”40名学员以“80后”为主,他们能在舞台上活跃30年左右。加之“青京赛”选拔出来的“90后”优秀演员,已基本构成现阶段京剧表演人才的3个梯队。”这不仅是业界的荣耀,更为各院团开展艺术实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长效支持。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接受采访时表示,“青研班”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员在读书期间不仅能在舞台和院团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拥有了更多的宣传机会,例如央视《空中剧院》等,都能对演员进行宣传推广,带来很大帮助。“在‘青研班’,名师可以点拨学员,使他们得到艺术上的升华,课堂可以增加其艺术修养,实践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有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承担培养任务,有各级领导对京剧演员培养的鼎力支持,我们感到院团的发展大有希望并心存感激。”李恩杰说,“学员们要在‘青研班’这个大熔炉里练知识、练技术,进一步夯实业务基础,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青年圆梦 全面提升素质水平
开学仪式上,很多人谈及丁关根倡导成立“青研班”的期望:希望它能够在发展中真正承担起传承的重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需要老一代艺术家“传”的努力,更取决于青年演员们“承”的付出。“青研班”究竟能为青年演员带来怎样的成长?这是艺术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京剧行业最缺乏的是坚持从业的信心。而‘青研班’恰恰最有利于青年演员信心的确立,能够引导青年演员将京剧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崔伟说。
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是第二届“青研班”的学员,回忆起自己3年的学习时光,感慨万千:“京剧原本是靠口传心授的艺术,以前我们只是按照师傅教的学,很多戏是一句一句‘喂’出来的,虽然那时也要分析人物,但由于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人物挖掘得不够。上了研究生班以后才知道怎么塑造人物、理解人物以及分析剧本,对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同在第二届“青研班”学习的李胜素则表示:“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理论的支撑,这对于我们中青年演员来说会有很大的提高。”
前辈们的受益匪浅,也让新一届的学员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已经颇有名气的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窦晓璇也是本届“青研班”学员,她表示,希望能在“青研班”多学些平时演得少的剧目以及昆曲等,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戏曲理论水平。来自上海京剧院的武生演员王玺龙表示,希望自己在“青研班”跟着导师既学武戏,也学文戏,还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名特殊的学员——来自天津京剧院的青衣赵芳媛。虽然因故错过“青京赛”选拔,但她仍凭借之前的优异表现被特批到本届“青研班”学习。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赵芳媛表示异常珍惜:“作为从天津文化大码头走出来的青衣,我希望在这次学习中不光学‘艺’,更要学‘德’,从理论到实践都提升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