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展”向公众开放,在“战地书房”重温《赴朝日记》
2023-08-01 10:50:00 来源:荆楚网

7月27日,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展”正式向公众开放。特展以珍贵革命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旨在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

观展·亮点 233件珍贵文物分五个单元展陈

本次展览共展出巴金的《赴朝日记》原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等233件文物,分五个单元展陈。第一单元“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主要展示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的手稿。同时展出的还有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原文、油画家高泉的油画《决策出兵》等。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亮相其中。这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魏巍长篇小说《东方》手稿、自寿诗原件也一并展示。第三单元名为“英雄儿女”。“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至今仍在传唱,而这首歌曲的出处,电影《英雄儿女》更是一代人的回忆。这部电影正是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巴金的《团圆》手稿的复制件、《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等抗美援朝题材的出版物校样等带观众回到那段峥嵘岁月。第四单元“上甘岭”,展出“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曾作为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的陆柱国(1928年至2022年)的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还展出了作家林杉创作的《上甘岭》电影剧本和《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第五单元“我同祖国在一起”。本单元为群像单元,展示了黄谷柳、李蕤和舒群的作品原件,作家在朝鲜前线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本区域还将黄谷柳两次赴朝拍摄的朝鲜战地写真集锦制作成巨幅照片墙。70张照片,70个瞬间,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向前辈心灵、走向大时代的风云激荡。

展览现场,“坑道实景战地书房”、多媒体展区、金句墙、巨幅照片墙等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坑道实景战地书房”里,重磅展出了巴金先生的《赴朝日记》原件,讲述了巴金两次入朝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战地书房采用漆黑的坑道,凌乱的岩石,破旧的掩体沙袋等造景,甚至还有一把饱经枪林弹雨的军号,希望带大家走进作家李蕤在日记中记录的场景:“冒着危险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写作,缺桌少凳,只能像蛤蟆一样趴在地铺上写作……”

而在《英雄儿女》的展示区域,大家可以跟随王芳的领唱,加入志愿军将士们《英雄赞歌》大合唱,走入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壮烈的牺牲事实和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

本次展览还有一些互动设置等待观众参与。展览设置了三台屏幕联动的互动设备,观众可以将想对英雄们说的千言万语在展厅中一吐为快,写下来的内容将会实时在屏幕中滚动播放,成为展览中最生动和亲切的展示。此外,展览还打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立体活动书页、《英雄儿女》置景大幅翻页连环画、可以滑动播放的战地照片电子日历等一系列可翻动体验的展览设施,大大增加了观展的趣味性。

展览还复制了巴金书房,观众可以亲自体验巴金的写作现场。坐在朴实的桌椅上,身后是摆放着巴金先生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的各版本书籍的满墙书架,这里就是巴金先生主要的创作区域,也是《团圆》的诞生地。

观展·亮点 巴金“努力钻进生活” 写下《赴朝日记》

巴金于1952年3月至10月和1953年8月至12月两次入朝。在朝鲜的日子里,巴金深入前沿阵地,亲历吃住在坑道里、活动在炮火硝烟中的日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努力钻进生活”,成为志愿军大家庭的一分子。《赴朝日记》就是这两次入朝时,巴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抗美援朝鲜活的文字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赴朝日记》字迹密密麻麻,甚至不太容易准确辨认,这些日记表面看记录的是流水账,但深究其中,却有很多细节打动人心。巴金也曾说过:“两次入朝对我的后半生有大的影响。”“在志愿军部队中生活了一年多,对战士们有感情,而且交了好些朋友,和他们的谈话记录,还有先后采访来的英雄故事,我也积累了十几册……”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副会长周立民说,巴金不仅写下日记,还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一段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动人故事。在小说《团圆》中,巴金开头写到雪夜在山坡上行走差一点滑倒的细节,在巴金1952年3月刚入朝不久的日记中就曾有类似记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 毛主席批示“印发全军”

1950年12月,魏巍冒着风雪奔赴朝鲜战场。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过程,魏巍说过:“在朝鲜时,我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特写,里边写了20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终,《谁是最可爱的人》再现了松骨峰战斗,这正是魏巍在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采访后所得,此外,魏巍还写了志愿军战士冒着浓烟解救朝鲜小姑娘的故事,以及战士们在防空洞里,边和着雪吃炒面边谈论理想的生动片断。

回国后,魏巍含泪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认为,这篇报告文学不仅写出了志愿军的崇高品质,同时说出了人民要说的话,是对志愿军最好的概括和最好的赞颂。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朱总司令将此文推荐给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印发全军”。

黄谷柳两次赴朝 拍摄战地照片震撼人心

展览现场,摄影家黄谷柳朝鲜战地写真照片组成了巨幅照片墙,这些照片震撼人心,又有很多感人细节。

1951年4月,摄影家黄谷柳随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一次赴朝。1952年3月,黄谷柳又随着巴金率领的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第二次来到了朝鲜。他用手中的相机,将战地上的感人瞬间定格在无数张摄影胶片之中。2003年,黄谷柳的外孙女黄茵在外公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批摄影胶片,她将这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胶片冲印出来,怀着想要走向历史、走向前辈心灵、走向大时代风云的信念,带着这些珍贵的照片、黄谷柳赴朝日记以及相关人士的回忆文章,踏上了困难重重的探访查证之路。通过不懈努力,黄茵整理出版了《黄谷柳战地写真》,2007年她又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1951-1953,中国的文人与中国的军人:巴金与他的战友们在朝鲜前线》,2011年《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照片墙由70张照片组成,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馆员张霁雯介绍,选取70张照片也寓意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舒群《战地日记》尘封了近70年

作家舒群《战地日记》记录了上百个抗美援朝英雄的赴朝故事。日记中的岁月虽已远去,但今天读来依然充满着画面感。

2017年,舒群之子李霄明因要编辑父亲的全集,开始着手翻阅父亲在家中的文稿。在整理文稿过程中发现了尘封近70年的日记,在这批日记中,不仅有抗美援朝的战地日记,也有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创作笔记及其他日记。

李霄明说,1950年至1951年,他父亲以作家和战地记者的身份赴朝,在朝鲜前线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随部队深入前线,与部队战士、基层干部、将军、伤员、民夫,甚至联合国军的战俘等各种人均有接触,《战地日记》就是这期间的真实记录。由于是战争中的文字,因而简洁朴素,语言没有修饰,读者会有身临其境的特殊感受。

据李霄明介绍,通过大量采访,他父亲当年还曾为《人民日报》《东北日报》等报刊撰写了《天上地下》《前线女护士王颖》《欢迎你们来——记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朝鲜》等战地通讯和人物特写。

距阵地200米废弃碉堡中 陆柱国写成《上甘岭》

1952年11月25日,在距离上甘岭阵地只有200米的废弃碉堡中,作家陆柱国完成了小说《上甘岭》的创作。此次展出的是陆柱国《上甘岭》的油印修改稿。为了写作《上甘岭》,陆柱国在战场上边看、边听、边写,赋予了这部作品极其真实的特性。他以真实为基底,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志愿军战士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及作为英雄的一面,从中窥探“上甘岭精神”在历史语境中的生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基调和昂扬的英雄主义精神。据介绍,这篇凝聚着志愿军战士们鲜血和精神的小说,也同时凝聚着作者的泪水,这是陆柱国一边目睹着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状况,一边含着眼泪写就的。

陆柱国《上甘岭》出版物

观展·提示

地址:中国现代文学馆A座一层展厅

票价:免费

展期:至2024年7月1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