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茶馆》之后,北京人艺又一部舞台经典《阮玲玉》与观众如约在首都剧场见面。6月20日至26日,这部由锦云编剧,林兆华、任鸣、韩清执导的作品,用诗化的语言,流动的舞台,为观众上演一段传奇名伶的戏梦人生。这也是徐帆、濮存昕与《阮玲玉》“告别”的最后一轮演出。
▍徐帆
演了28年阮玲玉迎来告别时刻
时至今日,《阮玲玉》这部经典已历经28年,主演徐帆也跨越两版演出至今。“一个角色不是两三个月就能完成的,好像经历了这20多年,到这一次演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完成。这种创作不仅是一个人物的创作,而且是跟随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这一次才是让自己慢慢成熟地去理解成熟的人。”
当年,徐帆凭借《阮玲玉》获得了戏剧梅花奖。可以说,这部戏对她有着特别的意义。每一次演出,她始终充满热情:“不管多么熟练,我们都不能懈怠,也不管多么熟悉,我们仍然要有一种新鲜感,要保有激情。”
“阮玲玉才活了25年,但是我已经是她两倍还多的年龄了,身边的搭档也在慢慢调整。”徐帆特别感谢濮存昕20多年来的陪伴,从穆天培演到唐文山。如今,她坦言到了该告别的时刻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出演阮玲玉了。从心里来说,是很舍不得阮玲玉的,但是从成长来说,又不得不离开阮玲玉,希望未来有新的演员来呈现这个角色,让我作为观众,坐在台下去欣赏。”
▍濮存昕
这部戏对今天的生活也有警示
“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之所以选择《阮玲玉》,是因为它是我们曾经的院长刘锦云写的,它也是林兆华导演早期的作品。”谈起《阮玲玉》,濮存昕认为这部戏对剧院的意义重大。在他看来,阮玲玉的悲剧固然有人言可畏、情感纠葛等原因,但她自身的虚荣心和对财富的欲望也不可回避。“在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她的灵魂死掉了,被那个泥潭吞噬了。她的人生是纠结的、痛苦的,也是一声叹息。这对今天的生活也有点警示,让我们看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从阮玲玉演艺生涯的引路人穆天培到玩弄她情感的大茶商唐文山,濮存昕先后在《阮玲玉》中饰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在他看来,演员要有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缺一不可。“演好每个角色都要找到一个点,比如演唐文山,就要想办法把伦巴跳好,这角色就有了。我这次跟老师排剧中的舞蹈时,也会去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所处的环境,他就像月球,有明也有暗。”
濮存昕说,《阮玲玉》也是北京人艺少有的女演员担当主演的剧。他认为,徐帆饰演的阮玲玉和张曼玉的版本完全不同,“徐帆身上有武汉人的性情,她在演阮玲玉最后时刻时,内心世界有呐喊。”这一轮演出,也是濮存昕在《阮玲玉》这部戏上的告别演出了。他坦言:“我们都一把年纪了,但是我们还是喜欢演戏,在我们快要不能演的时候,看看最后还能不能让观众喜欢。”
▍韩清
传承中经历着角色的转变
《阮玲玉》首演于1994年,作为北京人艺舞台上又一部风格鲜明的保留剧目,它不只是在写一个家喻户晓的艺人,更是在写深刻的人性。“我认为写人物应该是写人物的心态,就是撕开他的外壳,写他的灵魂。”编剧锦云曾这样说。尤其最后一段阮玲玉的经典独白,瞬间几个层次的转换,让观众对阮玲玉发自内心的呐喊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也将美的毁灭升华为对人性的思考。
从阮玲玉养女小玉的扮演者到此次纪念版演出的复排导演,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韩清也在《阮玲玉》的传承中经历着角色的转变。“这一次复排,很多演员都是1994年版本的原班人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力求还原94版演出中的一些设计。既然是纪念演出,就把这部剧原汁原味地奉献给大家。”她透露,剧中很多舞美、服装都沿用了老版,是致敬也是传承。比如,“徐帆一出场的第一身旗袍,就和1994年是一模一样的。”
《阮玲玉》的剧本样式和舞台呈现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与传统的叙事模式不同,该剧在话剧舞台上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隔空对话、时空交替,用“戏中戏”式的串联,打破了真实与想象的空间,重新建立起舞台叙事方式。韩清认为,这部作品虽然诞生于二十多年前,但舞台形式和语言风格都是超前的,现在看起来仍不过时。“经典就是经典,到现在依然可以在舞台上立得住、立得好。”
(记者 李俐 方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