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央视一套热播 唤醒那些不被忘却的纪念
2014-03-21 09:47:55 来源:汉网

来源:搜狐娱乐

《原乡》剧照
《原乡》剧照

 

蔡琴
蔡琴


搜狐娱乐讯 不了解“眷村”,就很难了解台湾的昨天与今天。

时值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27周年,央视一套近期热播的展现两岸骨肉情深的情感大戏《原乡》把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台湾眷村,这个上世纪50年代兴建,孕育了台湾演艺界、文化界、政坛众多名人的“村落”。我们耳熟能详的 执导、陈文贵编剧、邹静之担当文学策划,汇聚了张国立、陈宝国、奚美娟、冯恩鹤、潘丽丽、杨怀民、杨千霈等两岸明星联合主演,以1987年中国台湾宣布开放探亲为背景,讲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下撤台老兵们背井离乡几十余载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最终冲破阻挠返乡探亲的故事。

电视剧《原乡》带我们一起回到中共解放、国共退兵那个大时代的产物——台湾眷村,再现了老兵们在眷村的生活。因为国共时局紧张而不能回大陆探亲的残忍现实无时无刻不击打着每一位老兵的命门,剧烈的家国之痛,远非“乡愁”二字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归乡路艰辛而且漫长,但这丝毫不能磨灭老兵们返乡的迫切心情,哪怕只有一点希望,也值得他们去尝试。随着《原乡》的播出,让那段写满了守候与期盼、思念与坚持的历史也被重新翻开。

蒋军“眷村”与台湾娱乐界难以割舍的渊源

其实在《原乡》之前,就早有反映台湾眷村生活的文艺作品以书籍、话剧、电视等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很多在眷村长大的笔者、媒体人、导演用《宝岛一村》、《光阴的故事》、《未了》等等作品非常真实鲜活的描写(讲述)了眷村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村落里老兵们的生活。

“眷村”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对国人对台湾人来讲都很陌生的一个名字,蒋介石为了安置撤台大陆军人而兴建了初期及其简陋的眷村,造就了这个与大陆隔海相望、与台湾隔“竹篱笆”相望的独特村落,从那以后眷村像一幅历史长卷默默书写着它独特的文化。直到1987年台湾宣布开放探亲,直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电视里,直到那些熟悉的旋律响彻大陆,在“眷村”逐渐消失的今天,那些属于眷村并不遥远的记忆被一幕幕唤醒,打湿了两岸同胞的心。

两岸文化使者邓丽君 归乡之旅终只成梦

邓丽君作为眷村的第一代子女,她的父亲邓枢就是在1949年携家人随国民党部队撤退台湾的。1953年,邓丽君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原籍河北),由于家父在军中工作,先后搬到了屏东眷村、台北县芦洲乡中正路77巷“眷村”。芦洲这一带正是不少大明星的孕育地,琼瑶电影时代走红的影后林青霞,就生长在芦洲三重的“眷村”;与林青霞并驾齐驱的名影星林凤娇,同样出身于芦洲。

6岁的邓丽君在课余时就开始跟着那时的康乐队到处劳军表演,赚取酬劳,这对家境贫寒的邓家来说是不小的补贴。后来,甜嗓子邓丽君在校内的各种游艺会、晚会上成了风云人物。邓爸爸每天清晨都用自行车载女儿到不远处的小河边,迎着朝阳练声。邓丽君的成名曲《小城故事》唱的就是那时候的生活回忆。邓丽君从小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也都是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老兵们言语间、眉宇间有意无意流露出的乡愁深值于幼年邓丽君的心中,从此“大陆情节”伴随了她的一生。在邓丽君成为炙手可热的歌手之后,从不讳言她的心底深受着“眷村”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邓丽君也成为最早获得大陆听众认可的台湾女歌手。邓丽君一直渴望返回大陆演出,却因被蒙上政治影子终未踏上故乡土地,这个“使海峡两岸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即做了文化统一”的女歌手的大陆梦终只是梦。

综艺教父王伟忠 抹不去的眷村烙印

在众多明星中,为我们带来最多眷村故事的当属综艺教父王伟忠了(台湾时下最火的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等的金牌制作人),正是源于他心中那浓的化不开的乡愁,才孕育出了诸多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有关眷村文化的文艺作品。

出自王伟忠之手的《光阴的故事》就是一部以台湾初期随国民党政府迁来台湾后产生的本外省民族融合为背景所拍摄的连续剧,通过讲述围绕眷村里几个家庭的故事,剪辑成了眷村文化的缩影。

王伟忠的父母都是北京人,1949年,王爸爸作为国民党中的一名小兵,带着王妈妈来到台湾并生下了他,所以王伟忠是地地道道在眷村出生的孩子,小时候喝百家奶、吃百家饭,和小伙伴们玩耍,站在长辈身边听他们讲过去在大陆的故事,这些画面都被他搬到了他与赖声川合作的话剧《宝岛一村》的舞台上。

王伟忠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并没有浓重的台湾腔,有时候竟然会带出大陆某省的方言腔。眷村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王伟忠说,“眷村就是个小中国”。在邻里之间的潜移默化下,眷村人的语言也表现出很强的融合性。

无论是从王伟忠的作品、还是访谈节目中,又或者文字报道的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他对眷村的一腔热血与对故乡的一片赤诚,时代给了他们这一代模糊不清的身份,他们是大陆来的“外省人”亦是大陆人口中的“台湾人”,即便如此,这些也都不妨碍并且不能抹掉他们身上眷村这个唯一的标识和烙印。

最爱坐在树上做白日梦 永远的眷村女孩林青霞

《八百壮士》、《刀马旦》、《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东成西就》、《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当这一串电影作品映入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一定可以马上浮现出一个名字:林青霞,这个华语影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标志性女星之一,她的从影生涯纵贯二十世纪70至90年代,主演影片达百部,从清纯玉女到英气女侠横跨文艺与武侠,林青霞为观众朋友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荧幕角色。

退去锋芒,回归生活,这个聚光灯下的巨星也同邓丽君、王祖贤她们一样来自眷村。祖籍山东莱阳的林青霞的父亲是一名国军军医军官,1949年随蒋军来到台湾居住在台湾新北三重区,1954年林青霞出生,后一家移居到嘉义大林社团眷村。眷村长大的林青霞,经历并且拥有着最为美好的童年记忆,那些闪着光芒的岁月也成了她最珍贵最难以忘怀的眷村记忆。“我常跟女儿讲,讲我小时候的生活”,已为人母的林青霞无时无刻不思念着那个可以每天爬到树上做梦的眷村,思念那个一下雨就布满水沟泥坑的回家的小路,思念住在眷村时隔壁的山东伯伯做的呛面馒头。“十七岁前,我常常做各式各样的白日梦,可是十七岁出道以后,我每天都忙着拍戏,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就再也没有做过梦了。”三十九岁息影嫁人,林青霞有时间好好睡觉又开始做梦了,但是,梦的内容,却都是她十七岁以前的眷村生活。

蔡琴:魂牵梦萦的“眷村旋律”

1957年蔡琴出生于台湾左营眷村,她的父亲是一名海军,湖北沔阳人, 1949年来到台湾后,相识了她的母亲, 母亲是台湾人。爱唱歌的爸爸和爱音乐的妈妈赐给蔡琴一个美丽的名字,也为蔡琴和音乐埋下了不解之缘。

“我从小就在眷村长大,在那里的露天电影院看到许多来自当年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歌舞大电影,对于我来说,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简直就是好歌和大明星的代名词,葛兰、叶枫、林黛……会演、会唱、会舞蹈,优美高贵,华丽性感。再加上,爸爸妈妈非常爱唱歌,或许是受此影响让我在小时候有个梦想,希望可以快快长大,像他们这些巨星一样。”蔡琴聊起对眷村童年的记忆, 有三样东西占据了她整个的孩童时光——播放着香港大电影的露天电影院、全村唯一的一台收音机(无论它是播着蔡琴喜爱的西洋乐还是隔壁女生喜欢的京剧),还有蔡妈妈经常用来听歌的唱机。蔡琴从小受着这样音乐环境的熏陶,造就了今日歌坛的“丝绒歌后”。蔡琴2010年的“海上良宵”巡回演唱也正是因为她的这段童年记忆才得以命名。演唱会上的许多歌曲都表达着蔡琴儿时在眷村的那段心情、那段经历、那段生活。

当年的“眷村之星”小艾嘉 如今的 “华语圈全能女艺人”

提到张艾嘉这个名字,就不得不和全能这两个字产生关联。张艾嘉,一个很难界定身份的女人,歌手、演员、导演、制片与编剧,或者只是无数少年梦中的情人。张艾嘉无论是在歌坛上的成功,还是在演艺界的造诣是有目共睹的,罗大佑、李宗盛更是为她量身打造了《张艾嘉的童年》、《爱的代价》等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留下浓重印记的音乐专辑。八十年代后,张艾嘉减少幕前演出,专注于幕后创作,成为华语圈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之一。

热爱文艺的张艾嘉祖籍是山西五台县,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同样是一名眷村后裔。张艾嘉的父亲是一名空军飞行员,母亲是当年台湾响当当的大美人,张艾嘉更是“青出于蓝”,在村子里走动,常会惹得男孩子们口哨吹不停。现在她说起自己的少年时代都总是很得意:“别人烫卷发,我就留一头波希米亚风格的及腰长发,别人都留长了,我就剪得比男孩子都短,是的,我总是很时尚。”

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是否眷村子弟,张艾嘉自豪的答道:“我当然是眷村子弟。眷村对台湾外省人来说,有着很深的意义。我父亲是位空军,我一直想拍一个电影,就是国共内战的时候,这些军人很多一去就不会回来了,这些战争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很多人的悲欢离合。想说的并不只是那一次战争,而是所有的战争。这是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拍的一个电影。”

“眷村”哥哥姐姐带小齐走上演艺之路

1964年生的任贤齐被观众亲切的称呼为“小齐”,祖籍湖北武昌,父亲任文祥是小学老师,在1949年4月随国民党军队经广西到越南,后又至台湾,从小在彰化眷村成长,高中后搬至台北居住。离开眷村后的小齐,生活轨迹依旧与眷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时拍摄连续剧 《意难忘》,因饰演一个眷村小孩而走红。除此之外,更不乏“眷村贵人”对他的演艺事业“出手相助”。在乐器公司打工时,他结识了同样来自眷村的著名音乐人赵传,然后才渐渐踏上音乐之路。同是眷村儿女的“全能女艺人”张艾嘉,则是把小齐引到香港电影市场的“贵人”。眷村“大腕”林青霞在2004年任贤齐世界巡回演唱会中,作为神秘嘉宾轰动全场。

“眷村”身份带给小齐的绝不仅仅是这些贵人相助,更多的则是父母亲那辈人无尽的思乡之愁。他还曾创作一首《老张的歌》,就是献给他的父亲和那些台湾老兵们的。歌词里写道:“老张说他要回故乡,娶他那个还没过门的新娘,泛黄的照片,朦胧的眼光,老张已想不起她的模样……带我回去吧,带我回去吧,我闻到故乡泥土的芬芳,带我回去吧,带我回去吧,我听见母亲呼唤儿回故乡……”

龙应台:用文字复原父辈的“眷村”

“衡阳是我永远的梦乡”,最简单的陈述诉说着龙应台对家乡无限的思念。这个生在台湾、祖籍湖南衡阳的华人作家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她的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知名学者余光中认为她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她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诟病。

这样的一位女性,因为儿子的一句“妈妈的家乡在哪里”,突然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过去知之甚少,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向儿子诉说,于是龙应台开始搜寻资料,只为复原父母那代人的记忆。在她的横跨两岸多地的创作中,台湾眷村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龙应台回忆起眷村儿时生活的苦涩过往,那不仅记录着父辈们的历史,更是她童年的所有记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最终于2009年8月出版,从文学的角度细诉着1949年国共内战前后的相关历史,从写实的角度用大量的采访资料再现经历那个时代亲历那次事件的老兵们以及老兵家人们的心路历程,她也希望能够以此书“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

细细数来,从眷村走出的绝不仅仅是我们耳熟能详这些文艺界明星,台湾著名企业家郭台铭也来自眷村,或许正是因为眷村这块虽然贫瘠却坚韧的土地,给予了郭台铭这样的企业家们勇于摆脱困境、奋斗不息的动力。除此之外,眷村还孕育了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台北市市长郝龙斌等等政界名人。这些从眷村走出的后裔共同谱写着台湾的美好明天。

渐渐消失的眷村 永不磨灭的乡愁

正是由于眷村独特的文化背景,眷村人怀着恐惧与渴望的心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着新生,乡愁就是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滞留几十年的想念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影响着整个台湾的文化。人性的美好往往就在于无论政治、战争造成何等的隔阂,它都可以持续的散发光芒。

看过《原乡》再重读中学课本上余光中那篇《乡愁》,才真切体会到“乡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软肋,即使我们现在远离了《原乡》那个特殊时代,乡愁是没有年轮的”,他滋生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乡愁节选:“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